從雲南省文山州西疇縣城沿著彎繞山路行駛40公里,汽車穿越幾座蒼翠的山嶺,便來到雞街鄉海子村,這裡是中國石化雲南文山石油的挂點幫扶村,映入眼簾的是精美的花臺、洋氣的樓房,整個村莊顯得一片生機勃勃。2016年至今,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不少“石化人”用實幹和擔當繪製壯美藍圖,用青春和奉獻照亮鄉村之路,鑄就了一個全新的海子村。
耕牛丟了 補助來了
“倪哥倪哥,我家牛丟了,警察也找不到,可怎麼辦吶!”一大清早,老李焦急的聲音傳了進來,聞訊後的中國石化雲南文山石油駐村隊員倪俊元套著外套衝出去參與搜尋。
海子村山清水秀
老李今年四十歲,家裏只剩他和兩個6、7歲的孩子,平日靠著幹苦力維生,圈裏的兩頭耕牛是今年的“大收成”。聽説監控能防賊,老李特地託人買了安裝在牛圈門口,誰成想關鍵時刻竟啥也沒拍攝到。
倪俊元了解情況後,一邊安慰著老李,一邊思索解決辦法。為了儘快解決問題,倪俊元四處奔波,晚上歸集整理資料,白天騎著摩托到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最終為老李爭取到了近7000元的補助。
自此,“有事找倪哥!”成了海子村村民的口頭禪。大到貧困戶申請低保、小到老房子拆遷搬家、地裏莊稼收成、排水溝堵塞疏通,倪俊元就像一個“萬金油”,放在哪都非常能用。
“我是中國石化專門派來的駐村隊員,幫助大傢夥兒是公司交給我的任務、也是我的職責!”駐村四年,倪俊元騎著摩托走遍了雞街鄉每個角落,訪遍了每個農家舍院,不僅將公司撥付的資金都用在了刀刃上,也將公司的幫扶幫到了村民心坎上。
甘蔗“種出”致富新路子
“自從種了甘蔗,我們花倮族村真的是大變樣啦!”花倮族人口目前僅3000余人,世代生活在文山州大山深處,地處偏僻、山高路遠,生産方式落後,經濟增長緩慢,是當地政府幫扶的重點對象。種植甘蔗是當地政府為雞街鄉“量身打造”的項目之一。相對於玉米而言,種植甘蔗成本低、收益高,政府提供補助政策,糖廠定期收購解決甘蔗銷路,“一條龍”幫扶花倮族村民致富。
村民排隊領取幫扶資金
倪俊元深知此項幫扶政策的重要性,每天天不亮就逐戶宣傳政策,天黑才回到村委會,遇上“釘子戶”就反復跑,火爐烤茶閒談,想方設法與村民拉近關係,讓每家每戶了解並享受到政策紅利。“甘蔗得橫著種,間隔要遠一點,土要挖深一點。”種植期間,倪俊元晚上學習種植技巧,白天跟著指導員到處跑,一家家傳授種植技巧,為村民答疑解惑,確保大傢夥兒種得對、種得好。
“如今呀,在政府和中石化的幫助下,大夥兒蓋上了小洋樓,種上了甜甘蔗,生活越來越好!”自從種上甘蔗,包含花倮族村在內的雞街鄉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00元漲到了8000元,翻了四倍,種植面積也從兩百畝增長到2000畝,花倮族村種植面積就佔到1200畝。村民嘗到甜頭,幹勁兒越來越足。
小石頭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
“還真別説!這河裏石頭做的花臺就是好看!”2022年初,何璇滿懷信心來到雞街鄉,接過了倪俊元手中“鄉村振興”的接力棒。作為剛畢業半年的大學生,何璇與村民交談時,臉上總是挂著羞澀和稚嫩,性格靦腆。
逐漸走上致富路的海子村
怎麼才能放開手去做更多的事?何璇想用“實事”拉近與村民的距離。一次偶然的外出,何璇發現隔村修花臺用的磚石,都是村民們從河裏拾來的石頭,不僅外形美觀還能省下不少材料費。回到雞街鄉後,何璇立馬將想法與村長商議,積極動員村民參與進來,帶頭到河裏搬運石頭。
在“綠美鄉村”號召下,修村路、挖溝渠、建花臺成了何璇的日常工作。“以前這個路非常窄,車輛是無法通過的,只能靠兩條腿走過去,現在不一樣了,我和村民把堵在路中間的土填到了路兩邊,現在小汽車、大貨車都能過!”走在村路上,何璇滿臉自豪地介紹著。
駐村半年,何璇參與過廁所改造、修建花臺、疏通排污溝、挖土填路等,用實際行動助力海子村美麗鄉村建設。村企一條心,青山變黃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西疇人在當地政府和中國石化的幫助下,不等不靠、苦幹實幹,一鎬鎬、一錘錘,將亂石旮旯變成了滿目蒼翠,用雙手將西疇精神發揚光大。
如今的美麗鄉村,離不開西疇人的吃苦耐勞,離不開像倪俊元、何璇等扶貧隊員的無私奉獻,他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投身到鄉村振興工作中,把農田種成風景,把家鄉扮成花園,讓“一家一景觀、一村一幅畫”不再只是一句口號,他們將汗水灑在大山中,將堅韌留在了鄉村熱土上,用實際行動踐行“苦幹實幹”的石油精神。
2023年2月13日,中國石化雲南文山石油駐村隊員殷春發接過了倪俊元、何璇傳遞過來的“接力棒”,繼續奮鬥在這座美麗的大山,大山的精彩故事和鄉村振興的壯麗詩篇,仍然由“石化人”繼續譜寫著。(文/圖 芮杉杉 洪冬霞 奚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