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文縣:“橘老漢”的點“綠”成“金”
來源:中國甘肅網  |  2023-02-23 13:17:31

  原標題:文縣:“橘老漢”的點“綠”成“金”

隴南文縣:“橘老漢”的點“綠”成“金”_fororder_1

  “有生之年,我希望看到山青水綠的‘野狐溝’。”58歲的文縣尚德鎮種橘人田濟明望著自己親手打造的橘園和流淌不息的白水江河谷感慨:“三十三年,橘子紅了,山頭也綠了!”

  初春時節,文縣尚德鎮田家壩村“野狐溝”生機勃勃,蜿蜒崎嶇的山路旁,挂滿“金果”的柑橘樹長得正旺,有些挂滿果子的枝頭因承重不起而垂下了,58歲的田濟明每天都要“巡山”好幾趟,來看看山坡上的這些“孩子”。

  上世紀90年代,由於生活所迫,田濟明放棄當地村民普遍種植的作物,嘗試種植經濟林。沒想到,他三十三年定居深山的堅守,“小夥子”成了“橘老漢”,但日子不僅好了,還留下了一片青山。

  田濟明説,“起初,我在山下試驗了80多棵桃樹,蜜桃成熟時每斤能賣1.2元。當時的玉米、土豆只賣幾分錢到1毛錢。”

  初次嘗到了甜頭,田濟明決定擴大規模種植。

  1991年,他開始在這片曾經野狐狸經常出沒的荒山上修路造田,並栽植了從外地引進的十多個品種桃樹。他説,“以前,山上只有羊群踏過的小道,不好走,樹苗、肥料和灌溉用水等都需要人工背上山。”1992年,田濟明用鐵鍬、鋼釬、鋤頭、篼子等農具,人工修了一條勉強可以過三輪車的小路。對他而言,這具有“歷史意義”,最起碼可以“光明正大”地走路了,不再擔驚受怕了。

  1993年,桃樹挂果,3.5元/斤的價格讓田濟明一天賣桃的收入達千元以上。那時,當地普通幹部月工資也僅有300多元。一時間,他成了文縣藏在山裏的“富豪”,“算是當地第一批‘吃桃人’。”

隴南文縣:“橘老漢”的點“綠”成“金”_fororder_2

  2000年以後,田濟明又“盯”上了種橘子,他又開始試種大規模不同品種的橘子樹。“整體面積雖不大,但能給周邊群眾起一個示範帶動作用。”他説,只要有新品種他都會嘗試,如果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就會給本村和周邊村社的鄉親們介紹。

  為了將橘子樹種好,田濟明索性把家搬上了山。他説,起初沒有連電,冬天也沒爐子,只能柴火取暖。孩子上學,要繞著山路往下跑。相比山下,雖然沒那麼方便,但能多幹點,照看好橘園。

  2008年,受到“5.12”汶川大地震波及影響,距離田濟明橘園千米之外的山泉水被“震沒了”,灌溉和生活用水成了問題。田濟明又決定在山頂和半山腰分別修建水池,將山底下白水江的水引到山上去。於是,他和工人們背著砂子上山修建了水池。

  2013年,有了賣橘子的積蓄,田濟明又決定拓寬山路。這個時候,他已有能力雇傭挖掘機了,而不再是全人工。上山的路,漸漸變寬方便了。後來,當地政府出資,對該路進行了水泥硬化。自此,他的橘子,出山更容易了,很多客商找上門地頭交易。

  村民看到效益後,開始效倣“老田模式”。如今,田濟明在當地也小有名氣,也有了一定積蓄。他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在發展“經濟林”的同時,還種植“生態林”。“用賣橘子的錢,來搞綠化。”田濟明粗略算了一下,這三十三年來,將近有6萬多棵樹木,在了野狐溝安家落戶。

隴南文縣:“橘老漢”的點“綠”成“金”_fororder_3

  田濟明坦言,過去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現在這個問題沒有了,孩子們也各自有他們的生活,他不希望給孩子們留多大財富,只想造一片青山給後人。

  “經濟上我不富有,但從綠色來講我很富有。”三十三年定居深山的堅守,田濟明從“小夥子”變成了人稱的“橘老漢”,日子不僅好了,還留下了一片看得見的青山。下一步,他將繼續引進新品種,帶動更多人增收,持續綠化荒山荒坡。

  站在半山腰,筆者看到,山路何止“十八彎”!雖然道路硬化了,但有些陡坡,車行上來都顯得非常“吃力”。難以想像,曾經只有羊群踏過的小道,“橘老漢”田濟明是如何上山修路種樹的?

  示範引領,未來可期。堅信,在“橘老漢”田濟明的引領帶動下下,文縣將會有更多的“橘老漢”涌現出來,紮根鄉土“種夢”,會有更多的荒坡荒山實現“點綠成金,化青為銀”。

  中國甘肅網通訊員 劉玉璽 圖/文

編輯:王奇英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