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有故事|致青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以科技守護千年石窟
來源:環球資訊廣播  |  2024-05-04 13:45:01

  致青春-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

  4月29日,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揭曉,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榮獲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該團隊致力於通過科技手段保護和傳承敦煌石窟文化,為敦煌石窟文物科學保護、敦煌學研究和敦煌文化弘揚傳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近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接受了總臺環球資訊廣播記者的專訪。

資訊有故事|致青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以科技守護千年石窟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合影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俞天秀是一位“80後”,2008年,剛剛大學畢業的他就加入了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

  俞天秀:敦煌研究院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開始探索,時任敦煌研究院的副院長樊錦詩先生最早提出“數字化”這一概念,提出説我們數字化要做到永久保存、有序利用,也就是説用高科技手段永久地去記錄文物的各種信息,讓這些數據能夠在不同的領域中得到應用,這樣能夠減少洞窟的進入以及以後我們可以儘量少地對文物進行干涉。

資訊有故事|致青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以科技守護千年石窟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所長俞天秀

  在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丁小勝看來,數據採集這個環節非常重要,採集的文物的信息不是單一地拍一張圖片,而是對文物的形態、細節,對它的空間結構等各類信息都要進行採集。

  丁小勝:首先是要保證文物所獲取的數據影像來反映的文物形態是準確的;第二是它的顏色是準確的;第三是我們要能夠呈現它的細節,就是我們經常説的精度。圍繞這些指標,我們針對不同的文物、不同的需求就會有不同的採集方法。比如説平面的壁畫,我們一定要採集一個高精度的、高清的二維圖片;比如説彩塑,我們就用三維重建的方式,用掃描器進行空間的一個數據採集,把這些數據結合起來共同反映文物的這個信息。

資訊有故事|致青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以科技守護千年石窟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丁小勝

  為了保證採集流程的標準規範,盡可能真實地去還原洞窟裏的所有的細節和信息,團隊還制定了相關行業標準。經過現場勘察、準備設備、軌道鋪設、調整相機水準位置、測試燈光等一系列準備工作完成後才能進行拍攝。

  俞天秀:當測試合適以後,我們就開始一行一行地拍。第一行拍完以後,由現場的圖像處理人員進行現場檢查,每一張圖像都要去檢查它的清晰度、它的明暗度、它的重合度等等這些信息。如果説有一張不合格,攝影師就會重新去補拍那一張,甚至有時候可能整行都會去重新拍。

資訊有故事|致青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以科技守護千年石窟

莫高窟第282窟數字化採集現場

  拍攝完成之後,就要進行圖像處理。整個數字採集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

  俞天秀:我們會調整好色溫,然後一塊一塊地去拼接,連髮絲那麼細的地方拼接時都要對齊,完全看不出來任何拼接的縫隙,色彩要一致,光線要統一,不能有錯位等錯誤發生。正常前提下一個壁面的採集可能需要30到45天,一般採集的時間差不多是拼接時間的兩到三倍。如果遇到大型壁面,採集的時間跟拼接處理的時間可是幾何倍增長的。

資訊有故事|致青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以科技守護千年石窟

莫高窟第351窟壁畫數字化採集現場

  經過30多年的探索研究,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建立了一套科學、規範的技術體系和成套裝備案,編制了文物數字化行業標準與技術規範,依託文物數字化海量數據資源,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價值。

  “數字敦煌”資源庫中英文版于2016年、2017年先後上線,首次通過“互聯網+”形式,一舉實現了30個經典洞窟高清圖像的全球共享和珍貴人類文化遺産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2022年,團隊推出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産開放共享平臺“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向全球開放6500余份高清、權威數字敦煌資源,實現文化資源的安全高效流動。

  丁小勝:據統計,現在大概有70多個國家(的用戶)通過這個平臺來瀏覽莫高窟的信息,點擊率達2000多萬,所以“數字敦煌”成為人們了解敦煌藝術和文化的重要媒介和途徑。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的成員韓雪是一位“90後”,她的工作是對海量的數字資源進行挖掘和開發利用,努力探索讓文物“活”起來的有效途徑。

  韓雪:包括去年(上線)的“數字藏經洞”,也是我們的創新性發展敦煌文化開發和利用的又一成果。去年我們還在國家文物局“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指導下,上線了“尋境敦煌”,整個往國際化的方向去發展。

資訊有故事|致青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以科技守護千年石窟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成員韓雪

  俞天秀:我們還做了很多創意類型的內容,像“雲遊敦煌”“敦煌詩巾”等等很多互動性的,還有一些線上線下沉浸式體驗的節目。我們以前常説“窟內文物外看”,就是不進洞窟也能看到很多的壁畫內容。

  多年來,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持續推進科研成果和數字資源轉化應用,還走出國門為吉爾吉斯斯坦、緬甸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遺産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和中國方案。丁小勝就參與了援緬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復項目壁畫保護信息提取技術合作項目。

資訊有故事|致青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以科技守護千年石窟

陜西榆林窟第23窟壁畫數字化採集現場

  丁小勝:我們團隊在2023年到了緬甸的他冰瑜寺,工作長達70多天。應該説我們通過數字化的科技手段,把我們現有的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和理念,輸出到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一些項目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資訊有故事|致青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以科技守護千年石窟

莫高窟第148窟數字化採集現場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現有專業技術人員110人,其中35歲以下青年67人。對於此次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他們表示十分自豪和榮幸,同時也肩負責任和使命,希望能夠繼續將“莫高窟精神”持續傳承下去。

  韓雪:在我們擁抱新技術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了我們傳統藝術的涵養。作為年輕人我們要踏踏實實地踐行“莫高窟精神”,熱愛莫高窟並傳承它,擼起袖子加油幹!

資訊有故事|致青春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以科技守護千年石窟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保護團隊在莫高窟第158窟開展工作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采編|楊慧

  主持|葛鵬

  製作|楊曉蕾

  簽審|安然

  監製|潘曉英

編輯:任麗君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