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  |  2024-06-25 12:56:59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6月24日上午,一場科技盛會在北京召開。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首次共同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大會,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頒獎,併發表重要講話。

  這是一次科技含量極高、“最強大腦”同臺閃耀的盛會。跟隨《時政新聞眼》,一起見證中國科技界“星”光璀璨的高光時刻,共同領悟總書記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戰略目標的拳拳之心。

△視頻:全國科技大會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兩院院士大會在京召開 習近平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頒獎併發表重要講話

  01

  “三合一”,這場大會令人矚目

  今年這次“科技盛會”,堪稱一個“新組合”。也就是説,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以前都開過,但合在一起,還是頭一回。

  先説“全國科技大會”。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我國迎來“科技的春天”。此後,1995年、2006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兩次召開。2012年、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也開了兩次。

  2016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是與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共同召開的,被稱為“科技三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説,“這是共和國歷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會”。“科技三會”召開的這一天——5月30日,後來被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總臺央視記者李增仁拍攝)

  再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200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授予吳文俊、袁隆平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頒發。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以往一般在年初舉辦,2021年首次改在了11月。今年這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是時隔兩年再次召開。《時政新聞眼》發現,上次大會宣讀的是《國務院關於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今年這次宣讀的則是《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與會者正在步入會場。(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最後説“兩院院士大會”。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和工程技術界最高學術機構。兩院院士大會原本每兩年舉辦一次。2014、2016、2018年,總書記三次出席併發表重要講話。

  2021年5月28日,總書記出席了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在會上指出,“這是我們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共商推進我國科技創新發展大計的一次盛會。”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與會者正在步入會場。(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今年6月24日,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三場會議首次“相逢”。這三場會議也都是在黨的二十大後首次召開。

  躬逢其盛,意義非凡。正如總書記在會上所説,“這次大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科技盛會。”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大會開始前的現場。(總臺央視記者李增仁拍攝)

  02

  為什麼是他們摘得最高獎?

  在這次盛會上,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獲得這一項我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他們頒獎。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必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産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或者對維護國家安全做出巨大貢獻。

  這個獎項每次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迄今已有37人獲獎。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今年獲獎的武漢大學李德仁院士,是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他創立了高精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體系。

  “我這一生的工作,就是讓測繪這一過程實現數字化、智慧化、自動化、實時化。”從東方紅一號到北斗系統,再到珞珈系列衛星,李院士把提升我國測繪遙感對地觀測水準作為一輩子的追求。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李德仁院士。(總臺央視記者楊紫童拍攝)

  在德國讀博期間,李院士發明“李德仁方法”,創建了“誤差可區分性理論”,被譽為“解決了一個測量學的百年難題”。

  畢業時,國外多家研究機構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李德仁毅然選擇回國。妻子朱宜萱在當時給他的信中寫道:“你是一頭牛,吃國家的草,一直到了45歲,你怎麼不為國家為人民産點奶?你現在應當回來擠奶了,這是你做貢獻的時候。”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李德仁院士夫婦。(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李德仁院士長期研究的是遙感測繪。浩渺太空中,衛星離地面五六百公里,實現高精度很難。

  李院士帶領團隊研發的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就像是為衛星裝上了“千里眼”,看得更準、更清、更快、更全。如今,這些研究成果已經應用到資源調查、環境監測、災害評估、防災減災等多個領域。

  今年李院士已經85歲,仍然在給大一學生講授專業基礎課“測繪學概論”,學生們都稱這門課是“最奢侈的基礎課”。曾經的青蔥少年如今已是登頂學術巔峰的科技泰斗,教書育人、建設祖國的赤子之心卻從未改變。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和證書。(總臺央視記者李錚拍攝)

  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另一位獲獎者薛其坤院士,是這一獎項設立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曾經摘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前沿領域。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24次集體學習。當時的講解人就是薛其坤院士。薛院士主攻量子物理,是凝聚態物理領域享有國際聲譽的實驗物理學家,率領團隊完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薛其坤院士。(總臺央視記者盧心雨拍攝)

  何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院士的解答簡潔易懂:在材料中,電子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是不知道走哪條路的,它沒有感情。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在不需要外加磁場的條件下,電子仍然能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車一樣高度有序、一往直前運動。

  在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難度極大。自1988年起,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但國際物理學界沒有任何實質性實驗進展,最終這一難題被薛其坤團隊在2012年底首次攻克。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薛其坤院士夫婦。(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成果的問世,能夠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解決電腦發熱、能量耗損等問題。對日常生活來説,最直接的功用,就是可以解決手機或電腦發熱、耗電快、運行慢等困擾。

  遨遊在世界科學的海洋,薛院士把自己比作一艘從沂蒙山區駛出的小船。有恒勤奮,便是不凡。35歲擔任教授,50歲攻克量子物理世界難題,巴克利獎授獎70年來首位中國籍獲獎者……盛名之下,他還有一個別名——“7-11先生”。這是對他早上7點進實驗室、晚上11點才離開的形象比喻。

  120年前,量子論誕生,中國只能做一名看客。今天,因為有一批像薛院士這樣的科學家攻堅克難,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次量子革命”的重要推動者與引領者。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獲獎的科技工作者們。(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03

  “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同時提出“建成科技強國”的目標。

  在6月24日的科技盛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是會場傳遞的最強音。

  總書記指出,“現在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只有11年時間了。我們要以‘十年磨一劍’的堅定決心和頑強意志,只爭朝夕、埋頭苦幹,一步一個腳印把這一戰略目標變為現實。”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參會的科技工作者。(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向著戰略目標進發,我們有著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經驗。

  在會上,總書記總結了“八個堅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堅持科技開放合作造福人類。

  向著戰略目標進發,我們對什麼是“科技強國”有著清醒的認識。

  從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國際影響力和引領力,到擁有強大的高水準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書記在會上系統闡述了科技強國必須具備的五方面基本要素。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參會的科技工作者。(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向著戰略目標進發,總書記還重點闡明瞭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五項主要任務。

  一是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推進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二是紮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産力;三是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四是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構築人才競爭優勢;五是深入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科技開放合作。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獲獎的外籍科技工作者,獎章的背面刻有獲獎者姓名。(總臺國廣記者李晉、央視記者姚瑤拍攝)

  下個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即將召開,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在這次科技盛會上,從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深化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改革,到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總書記多次強調改革議題。

  對於科技工作者,總書記總是給予關愛和呵護。在這次會上,他説,要持續整治濫發“帽子”、“牌子”之風,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潛心鑽研,切實減少為報項目、發論文、評獎勵、爭資源而分心傷神。他還指出,要突出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他們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導、熱忱關懷,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時政新聞眼丨一場科技盛會召開,習近平強調錨定這個戰略目標

△參會的科技工作者。(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在2018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曾説,“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向著戰略目標進發,總書記在今年這次科技盛會上發出號召:“現在,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我們要樹立雄心壯志,鼓足幹勁、發憤圖強、團結奮鬥,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視頻丨習近平:要樹立雄心壯志 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編輯:范琪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