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8年(1929年),中國第一顆濃縮丸在佛慈誕生。1931年至今,佛慈産品已出口到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1956年,為支援大西北建設,同時依託甘肅豐富的中藥材資源,佛慈從上海整體搬遷到蘭州,更名“蘭州佛慈制藥廠”。
佛慈何以從國內中藥工業化生産“先鋒”走向國際舞臺?“事實證明,佛慈的發展離不開紮實的中醫藥文化背書、牢靠的産品品質保證以及穩固的消費者信任加持。”蘭州佛慈制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柴國林説。
8月30日,“品質強省 富民興隴——2024年全國主流媒體‘品質甘肅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蘭州佛慈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探訪佛慈近百年發展歷程。
蘭州佛慈制藥外景
“佛慈是一家創新型企業,首創了中藥濃縮丸劑型,可以説它改變了中國中醫藥發展的歷史,開啟了中國中醫藥的‘工業化’之路。”蘭州佛慈制藥辦公室副主任邵其珍説。濃縮丸的誕生對中藥推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傳統中藥“丸、散、膏、丹……等劑型”被佛慈人創新的一顆顆濃縮 “黑珍珠”所代替,使中藥更方便攜帶和流通。
邵其珍(左)為採訪團成員講述佛慈發展故事
跟隨邵其珍的腳步,採訪團走進佛慈堂,映入眼簾的是佛慈獲得的滿滿榮譽。這沉甸甸的榮譽背後,是對一代代佛慈人近百年來堅守“靜心搞實業、慈心造好藥”初心,厚植“佛心慈藥,品質至上”企業文化理念的見證。
佛慈制藥獲得的滿滿榮譽
佛慈始終將藥品品質放在首位,嚴格把控每一道生産環節。
一袋袋中草藥原料被倒進投料口,經過多道全自動化的生産加工後,變成一粒粒表面黑、光、亮的藥丸。每一類藥在提取罐內的溫度、壓力、時間,都經過自動化程式的設定,保證提取出足夠的有效成分。原材料採購較《中國藥典》標準平均高10%,這是佛慈制藥一貫的準則。
佛慈制藥嚴格的生産流程
佛慈制藥早期在品質領域獲得的至高榮譽
據了解,佛慈産品市場抽檢合格率始終保持100%。正是這種對品質的執著追求,讓佛慈制藥贏得了國內外消費者的信賴,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選材地道、工藝精良、療效確切、服用方便”的良好口碑。
新時期,作為國家首批中醫藥服務貿易先行先試骨幹企業,佛慈借助“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巴中醫藥研修班和第三期俄羅斯中醫藥研修班;啟動了“中巴雙邊中醫藥文化培訓計劃”,與巴西政府就中藥在巴西的立法展開直接對話,促成巴西中成藥立法;建立“岐黃中醫學院”,培養具備一定臨床能力的中醫師;與斯德哥爾摩大學合作制定“濃縮當歸丸”和“元胡止痛片”的歐盟註冊標準。
展廳一角
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而中國中醫藥走向國際市場的道路,無疑是任重而道遠的。作為首批被認定為“中華老字號”的企業,佛慈制藥將繼續堅持“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積極推進産品國際認證註冊和中藥國際標準研究,提高自主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中藥産業科技創新的國際化水準和影響力。(文/圖 任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