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永昌:非遺賀新春 文化年味濃
來源:甘肅日報  |  2025-02-07 11:20:08

  原標題:【文化中國行】永昌 非遺賀新春 文化年味濃

  永昌小戲小曲、節子舞、剪紙、面塑……春節期間,在金昌市永昌縣的大街小巷、村鎮社區,處處瀰漫著非遺與民俗交織的獨特氣息。

  2025年春節,永昌縣以“村晚+”模式為依託,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將傳統非遺與現代消費、鄉村振興緊密相連,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氛圍,也為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正月裏來是新年,家家戶戶貼對聯,小曲一唱心歡喜,風調雨順又一年……”大年初三,在永昌縣文化健身廣場,午後的暖陽驅散了嚴冬刺骨的寒意,人們圍攏在一起,興致勃勃地欣賞著永昌小戲小曲。

  舞台中央,樂手們全情投入奏響二胡、三弦、板胡等樂器,小曲愛好者們輪番上陣,聲情並茂地演唱著,他們或男女對唱,或手持彩扇、邊唱邊跳,用自己最樸實的方式講述著永昌小戲小曲獨有的故事。觀眾們或站在高臺上眺望,或踮起腳尖往裏張望,生怕錯過每一個精彩的部分。

  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永昌小曲小戲,是流傳于永昌民間的一種傳統小曲戲。其曲調悠揚婉轉,唱詞通俗詼諧,內容多取材於民間生活、歷史傳説和節慶習俗,被譽為“西北民間戲曲的活化石”。

  “過去一到臘月,村村都要排小戲。老人們説,不唱小戲小曲不算過年。”永昌小戲非遺傳承人張玉龍告訴記者,“現在也一樣,不管是城裏的廣場上還是村裏的戲臺上,只要大家聚在一起敲敲打打唱一唱,感覺心裏就痛快了。”

  鑼鼓聲聲震天響,龍騰獅舞年味濃。連日來,永昌縣東寨鎮上四壩村文化廣場上熱鬧非凡,180多名社火表演隊隊員個個精神抖擻、神采飛揚,踏著歡樂喜慶的鼓點加緊排練,準備參加全縣的社火調演。

  排練現場,鑼鼓喧天、龍飛獅舞,洋溢著新春的喜慶氣息。社火表演隊員們伴隨著鼓點,揮舞著手中的彩扇,扭起歡樂的秧歌,或走或跳,熱鬧非凡,引來許多老人小孩現場圍觀,歡聲笑語盪漾在整個排練現場。特別是今年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節子舞,讓節日的氣氛更加歡騰。

  隨著一聲響亮的吆喝,數十名身著紅黃相間服飾的舞者手持節子棒,踏著鏗鏘的鼓點躍入場地中央。他們時而疾步如風,時而頓足轉身,節子棒上下翻飛,發出清脆的金屬撞擊聲,仿佛一場穿越時空的古老戰舞。

  “節子舞起源於漢代戍邊將士的操練儀式,後來演化為民間驅邪祈福的社火表演。”永昌縣節子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趙吉海説,“迎新春鬧社火活動,不僅是對新的一年的慶祝,還展示了廣大群眾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更是對非遺文化的良好傳承,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在農村開花結果、落地生根。”

  春節,在永昌縣博物館社教活動室裏,窗戶上貼滿了紅彤彤的剪紙作品:憨態可掬的“五福捧壽”、繁複精巧的“八仙過海”、表示祝福的“柿柿如意”、活靈活現的“喜鵲登枝”……永昌剪紙非遺傳承人白莉莉正耐心地手把手教孩子們剪窗花,各式各樣的吉祥圖案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濃濃的文化年味不僅展現在文化場館和文藝表演中,也體現在老百姓的餐桌上。除夕日,在永昌縣朱王堡鎮朱王堡村三社村民、永昌面塑非遺傳承人李桂蘭老人家中,蒸汽嫋嫋的案板上,她用傳統面塑技藝製作的“龍鳳花饃”金龍盤柱、彩鳳展翅,周圍點綴著石榴、壽桃等象徵吉祥的造型。“祖輩傳下來的規矩,年夜飯必須擺‘盤龍饃’,祈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李桂蘭邊説邊教女兒捏制“元寶饃”,“我要教會她們,讓孩子們把這門祖輩傳下來的技藝傳承下去。”在她的手指間,麵糰的麥香混合著胡麻油的香氣,氤氳出最地道的永昌年味。

  此外,春節期間,永昌縣還舉辦了“非遺賀新春”活動,通過非遺年貨集市、視頻直播家鄉年、社火秧歌展示、“卍”字燈裏送祝福、非遺旅遊線路推廣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將文藝演出與文旅節慶展示、特色文化傳承、好物美景推介有機結合,讓非遺真正融入了百姓的節日生活。(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

編輯:王奇英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