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甘肅岷縣,洮河奔涌,群山疊翠。每逢農曆五六月,山野間“花兒會”此起彼伏,漢、回、藏等民族群眾相聚山林,以歌傳情、以曲抒懷,讓千年“洮岷花兒”在高原大地綻放灼灼風華。
“二郎山的爬腰樹,爬腰樹上起煙霧……”高亢粗獷的歌聲穿透雲霧,在岷山洮水間回蕩。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洮岷花兒”以質樸純真的歌詞、豪放悠長的曲調,成為當地百姓表達情感的“心上話”。這種誕生於農耕與遊牧文明交融之地的民間藝術,既藏著“一生只把你纏住”的熾熱情愫,也蘊含著“煙霧纏山山纏霧”的哲學意境,被學者稱為“平民的詩歌”“活著的《詩經》”。
岷縣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介紹
走進“花兒會”現場,老藝人的滄桑唱腔與年輕人的活力演繹交相輝映。“花兒本源自民間,亦取自民間。”岷縣文化學者張潤平説,不識字的民間詞作者從生活中擷取靈感,將勞作、愛情、鄉愁融入唱詞,讓“花兒”成為記錄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如今,“花兒”不僅是田間地頭的即興吟唱,更發展出獨唱、對唱、幫腔等多樣形式,南路“啊歐憐兒”硬朗高昂,北路“兩憐兒”細膩婉轉,方言俚語間儘是隴原風情。
岷縣文化學者張潤平
在傳承中創新,于創新中堅守。近年來,岷縣“花兒”不斷擁抱現代藝術——鋼琴版、交響版、搖滾版“花兒”相繼推出,本土音樂人徐卓聯合非遺傳承人,將傳統曲調與流行編曲結合,讓古老山歌走進年輕人的“歌單”。“民間智慧是‘花兒’的靈魂,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徐卓説,他們沿著洮河邊走邊唱,用鏡頭和樂器記錄下的,不僅是旋律,更是刻在岷縣人骨子裏的文化基因。
文化賦能,讓“花兒”從山間走向世界。岷縣連續24年舉辦“花兒”歌手大賽,培養了100名傳承人、培訓500名歌手,推動學者登上聯合國“花兒”論壇。每年“世界花兒 · 多彩岷州”藝術節,吸引全球研究者、歌手共赴“花兒之約”,帶動“文旅+”産業融合發展——“秦嶺之窗、青藏門戶”的區位優勢轉化為旅游動能,高品質民宿、自駕遊路線等文旅産品不斷豐富,“花兒”成為聯結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金色名片”。
“洮岷花兒”岷縣傳承人劉尕文(左) 包小菊(右)
從千年藥鄉到“花兒之鄉”,岷縣人用歌聲續寫著文明的脈絡。正如岷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苗菁所言:“‘花兒’是生活的百科全書,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音。”當古老的旋律與新時代的節拍共振,這朵根植於民間的藝術之花,正以永不褪色的生命力,在中華文化的百花園中綻放新的光彩。(文 高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