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高峰鄉,2537米的海拔之上,連片的甘藍種植基地宛如綠色海洋。菜農們正忙碌地采收著今夏第一茬甘藍,得益於高寒冷涼的氣候,高峰甘藍以其脆甜的口感、豐富的營養遠近聞名,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支點。2024年,高峰鄉蔬菜種植面積達1.2萬畝,年産量突破6萬噸,蔬菜戶均收入超3.95萬元,這片曾經的“高寒”之地,正書寫著“火熱”産業興鄉的傳奇。
連片的甘藍種植基地
高峰蔬菜産業的崛起,黨建引領是關鍵引擎。近年來,高峰鄉創新實施“支部聯企業帶産業、企業聯市場帶銷路、黨員聯群眾帶增收”的“三聯三帶”産業發展模式,通過“集體+農戶+企業”的利益共同體,引導規模大戶發揮示範效應,成功打造了以牌坊村為核心、總面積5800畝的甘藍示範種植基地,輻射帶動關莊、麻地灣、城門寨等周邊村社協同發展,全鄉蔬菜種植規模穩定在萬畝以上,形成了強大的産業集群效應。
在牌坊村千畝蔬菜示範基地,二十余名黨員示範戶帶頭衝鋒。成順寶、韓忠、郭樹禮等一批技術精湛的種植能手脫穎而出,黨員示範戶成順寶一邊熟練地采收著甘藍,一邊感慨:“以前種小麥,一畝地收入也就千把塊,現在種甘藍,平均畝收益能超過7000元。”這巨大的轉變,生動詮釋了“黨旗插在田坎上、黨員聚在菜田間”的振興實踐。為進一步提升産業發展動能,全鄉新建鋼架塑膠大棚37座,主要用於蔬菜種苗繁育和春提早、秋延後反季節生産,為農戶增收開闢了新渠道。
農戶在采收甘藍
産業的迅猛發展也帶來了生態治理的新挑戰。面對年産6萬噸蔬菜産生的大量尾菜問題,高峰鄉黨委、鄉政府主動破題,創新推出“尾菜青貯”生態循環模式。在寶紅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機器轟鳴,粉碎機正高效運轉。技術員張愛紅詳細介紹道:“我們將甘藍尾菜與其他秸稈按照科學比例混合打包青貯。你看,這樣生産出來的混合飼料,經檢測,蛋白質含量比普通草料要高出15%,富含多種維生素,牛羊特別愛吃,增重效果明顯。”2024年以來,該模式已集中處理尾菜200余噸,不僅有效破解了尾菜污染難題,實現了無害化、資源化利用,還大幅提升了草料品質,帶動周邊養殖戶戶均節約飼料成本約3000元,真正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為應對市場波動和自然風險,確保農民收益穩定增長,高峰鄉多措並舉築牢産業保障網。一方面,大力推廣“甘藍+”輪作種植模式,引導農民在甘藍主産區科學搭配種植其他蔬菜品種,通過錯季種植、錯季上市,實現由一年“一茬”向“多茬”、品種由“單一”向“多樣”的轉變,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長市場供應期,實現了“一田雙收、多收”,最大限度規避了單一品種和市場波動的風險;另一方面,全面落實農業保險政策,構築風險屏障,積極動員組織199戶菜農為3200畝蔬菜購買了農業保險,農業保險的“穩定器”作用得到切實發揮。2024年受災的186戶及時獲得保險理賠9.6萬元,有效保障了基本收益。“有了保險兜底托底,解決了後顧之憂,我們就敢放開手腳種菜、擴大生産了。”2024年獲得保險理賠的種植戶董紅武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甘藍
從“靠天吃飯”到“鏈上生金”,定西市安定區高峰鄉以一片片翠綠的甘藍為筆,以黨建引領、科技賦能、綠色循環、風險防控為墨,在海拔2500米的高原上,精心繪就了一幅“支部強在産業鏈、黨員聚在菜田間、群眾富在甘藍上”的鄉村振興壯美畫卷。一輛輛滿載“高峰甘藍”的貨車駛出大山,奔向全國各地市場,這條在黃土高原上蜿蜒伸展的綠色産業鏈,已成為高峰鄉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奏響了高原特色産業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強音。(文/圖 王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