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山東省臨清市以村企聯建為抓手,開展了“村企聯建·強村共富”行動,變“單打獨鬥”為“抱團共贏”,推動資金、人才、技術、項目下沉鄉村一線,實現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企業發展三方共贏。
服務聯享,保障更穩
群眾有需求,就得想辦法滿足。臨清市宋齊寨村立足本村區位和資源優勢,與村內龍頭企業山東藍宇精密軸承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宇軸承”)進行合作。黨支部解決“地”的問題,以4畝集體土地入股,企業解決“物”的問題,出資購買鋼材、防盜門窗等基礎設施,共同建成擁有50余個攤位的宋齊寨軸承市場。市場內部分攤位交由藍宇軸承免費使用,其餘攤位租金收入全部歸宋齊寨村,每年可為集體分紅4萬餘元。
如今,宋齊寨村正在繼續以“村企聯建”為載體推動軸承産業提檔升級,盤活低效土地資源500余畝。宋齊寨村以村集體土地入股建設臨清市軸承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園、數字賦能産業園、中博軸承文化科創園3大産業園區,引進了優質企業40余家,已建成高標準生産車間30余間,年産值達到6億元,村集體分紅120余萬元。
産業聯興,百姓更富
臨清市煙店鎮馮圈村靠近漳衛河,村裏的土地大多都是河灘地適宜種植低矮農作物,並且村裏家家戶戶幾乎都從事軸承生産經營,土地長期處於荒廢或者閒置狀態。經過多方考察和走訪,馮圈村黨支部決定把全村土地進行統一流轉整合利用種植大豆和花生,最終近4000畝面積、合計138萬公斤的産量,為馮圈村帶來了豐富的油料作物資源。
通過外出參觀學習,馮圈村與七家村內企業溝通商定後成立了臨清市老油坊屋豆油有限公司,村集體佔股三成、企業共佔股七成形成産業共育模式。集體增收了,百姓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尚店鎮司洼村食用菌規模化種植已有近十年曆史,司洼村把村民閒置的庭院和房屋改造成反季節“菌菇小院”,成為該村聯合企業幫助百姓致富的重要“砝碼”。2023年,司洼村聯合福鑫家庭農場投資5600萬元,建設了6000平方米的綠色循環發展基地,專門發展平菇、黑木耳、冬蟲夏草等食用菌産業,通過“三物”融合和綠色循環發展技術創新,每年將近6萬畝植物秸稈、邊角料,10萬噸畜禽糞污綜合利用製成菌種營養袋,同時車間每年産生的近1萬噸舊菌棒、廢料,可以作為村民蔬菜大棚優質的基土和肥料,增加收成。
綠色循環發展基地的菌棒製作、栽培和食用菌的分揀、採摘、日常管理等一系列工作,都是由周邊村民完成的,村民們不用遠離家鄉就能賺到錢,老百姓都親切的將該菌種車間稱作“家門口的致富車間”。(文 程源 趙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