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山東頻道消息(記者 郭富瑩):5月6日,“Hi,Shandong—機遇中國 青島優品”海外媒體青島行活動走進青島王哥莊大饅頭非遺傳承中心,外媒記者們由此開啟了一場獨具特色的非遺美食之旅,深入探尋王哥莊大饅頭的獨特魅力及其背後的鄉村振興故事。
外媒記者們品鑒青島王哥莊大饅頭 攝影 郭富瑩
剛踏入王哥莊大饅頭非遺傳承中心,濃郁的麥香便撲面而來。展廳裏,擺放著琳琅滿目的大饅頭展品,從傳統的大棗饅頭到造型精美的花餑餑,一個個栩栩如生,讓人目不暇接。“這些饅頭不僅是美食,更是藝術品。”一位韓國記者讚嘆道。
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的帶領下,記者們走進了製作工坊。傳承人詳細地講解了花餑餑的製作工藝,從精選本地小麥磨粉,到用嶗山水和面,再到手工揉捏塑形、上鍋蒸制,每一道工序都蘊含著匠心。傳承人現場展示了一番,手法嫺熟地將麵糰揉、搓、捏、按,不一會兒,一隻活靈活現的“花樣饅頭”便誕生了。記者們看得入了迷,紛紛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外媒記者們嘗試製作花餑餑 攝影 郭富瑩
在體驗環節,記者們迫不及待地換上圍裙,戴上廚師帽,親手感受麵糰在手中的觸感。他們跟著傳承人的步驟,嘗試著製作各種造型的花餑餑。一位記者興奮地舉起他做的花餑餑向大家展示:“這是我第一次做,感覺很有趣!”
經過一番忙碌,形態各異的花餑餑擺滿了桌子,記者們的臉上洋溢著成就感。
外媒記者們嘗試製作花餑餑 攝影 郭富瑩
王哥莊大饅頭作為當地的特色美食,在鄉村産業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據傳承中心負責人介紹,王哥莊街道為推動大饅頭産業高品質發展,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成立王哥莊大饅頭協會,整合資源,讓商戶抱團發展。協會不僅為商戶提供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平臺,還通過統一流程、標準和品牌,提升了産品品質;實行麵粉、酵母補貼政策,降低了從業者的成本,並通過招標確定麵粉專供企業,確保原材料的品質和安全;同時,編制了《王哥莊大饅頭團體標準》,為産品品質設下“一把尺”,讓大饅頭的製作更加規範。
針對保鮮問題,傳承中心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了物理殺菌與抑菌包裝相結合的綠色保鮮技術,實現了短期保鮮7天、長期保鮮3個月以上,大大延長了産品的保質期,拓展了銷售渠道。王哥莊街道依託鄉村振興數字平臺成立電商直播總部,啟動電商孵化營,提升從業者的電商行銷技能,讓王哥莊大饅頭借助互聯網的東風銷往全國各地。
花餑餑成品展示 攝影 郭富瑩
如今,王哥莊共有大饅頭企業商戶160余家,形成了以何家村、王山口村、曲家莊村等為代表的大饅頭專業化村莊。2024年,王哥莊大饅頭總産量達到1.3萬餘噸,創造了約1.5億元産值,讓當地百姓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香餑餑”。“過去,村民們收入主要靠種地為主。現在,通過製作和銷售大饅頭,大家的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越來越好。”一位當地村民説道。
看著村民們臉上幸福的笑容,記者們深刻感受到了王哥莊大饅頭産業對鄉村振興的巨大推動作用。“這不僅是一項傳統技藝的傳承,更是一條帶領村民們走向富裕的道路。我相信,王哥莊大饅頭的未來會更加美好。”一位記者感慨地説。
外媒記者們與青島王哥莊大饅頭傳承人合影 攝影 郭富瑩
此次海外媒體青島行走進王哥莊大饅頭非遺傳承中心,不僅讓記者們領略到了非遺美食的獨特魅力,更讓他們見證了青島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堅實步伐和豐碩成果。王哥莊大饅頭作為鄉村振興的“香餑餑”,將繼續傳承和發揚下去,未來將走向更廣闊的舞臺,為更多的人帶來美味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