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暑假,位於東營市黃三角農高區的山東農業大學鹽鹼地綜合利用研究生創新學院裏,卻是一派忙碌景象。200余名研究生和參與科研實踐的本科生沒有選擇返鄉休憩或外出度假,而是主動留在實驗室和試驗田,活躍在科研第一線。研究生李德正專注于玉米基因組的PCR擴增,張瀚在採集水樣,朱明霞正精心培養鹽單胞菌,王蓓專注于大田土壤全鹽量測定,原曉在潛心管理玉米盆栽培育……
“來黃三角農高區之前還在擔心離開學校,住宿、生活、科研是不是會有不方便。到這邊以後感覺,黃三角農高區努力為我們創造了優良的環境,不僅宿舍很溫馨,樓下的智慧食堂菜品豐富,而且各種科研設備也很齊全,有利於我們實驗開展。”
“原來在學校的試驗田,離實驗室距離比較遠,通勤不便,經常幾天甚至一週才能去觀察一次田間試驗。現在,出了實驗室大樓就是試驗田,可以實現動態觀測實驗材料,特別方便。”
“在學校的時候,實驗室的同學大多是一個課題組的,大家的研究方向都差不多。在創新學院,有來自不同學院的同學,接觸面更廣,有時候大家一起交流討論,同學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就會幫助自己打開思路,對實驗開展有很大幫助。”
談及在黃三角農高區的工作日常與生活點滴,學生們的話匣子一打開便滔滔不絕,在鹽鹼地上的科研故事與生活感受在話語間自然流淌。
據了解,山東農業大學鹽鹼地綜合利用研究生創新學院是黃三角農高區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建設,2025年6月14日正式揭牌,目前已有200余名研究生入駐,40余名教師流動在崗。他們正利用暑假這個科研的“黃金時間”,充分運用創新學院這個平臺,集中推進鹽鹼地綜合利用相關實驗進度。
人才是科研創新的“源頭活水”。作為鹽鹼地綜合利用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近年來,黃三角農高區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錨定“打造鹽鹼地綜合利用人才創新高地”目標定位,把實施“人才培育工程”作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四大核心工程之一,著力構建“2+3+4+N”的人才集聚體系,匯聚鹽鹼地綜合利用戰略人才,為踐行國家使命和自身高品質發展集聚人才力量。
作為全國第二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黃三角農高區擁有我國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鹽鹼地資源,是鹽鹼地綜合治理和現代農業發展的“試驗田”。自成立以來,這裡已積累了鹽鹼地改良、耐鹽鹼作物培育等多項實踐經驗。山東農業大學作為國內農業領域的頂尖高校,在作物遺傳育種、土壤改良等領域擁有深厚的科研積澱,其培育的多個耐鹽鹼作物品種已在生産中推廣應用,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人才優勢。
“鹽鹼地綜合利用研究生創新學院是山東農業大學加快推進‘強農興農’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載體,是深度服務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黃河國家戰略的重要實踐。”山東農業大學鹽鹼地綜合利用研究生創新學院院長諸葛玉平説,“通過共建研究生創新學院,搭建好人才培養的平臺、科研創新的基地、成果轉化的展臺,引導科研創新團隊紮根鹽鹼灘頭,在服務國家戰略的實踐中加快科研創新,産出前沿成果,讓學生在服務‘三農’的最前沿,厚植‘知農愛農’情懷,練就‘強農興農’本領,成長成才,報效國家。”
“合作建設山東農業大學鹽鹼地綜合利用研究生創新學院是黃三角農高區與山東農業大學積極踐行鹽鹼地綜合利用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黃三角農高區‘2+3+4+N’人才集聚工作體系建設的具體成效。”黃三角農高區組織人事部副部長、科研和人才服務中心副主任譚新鋒説,“此次共建不是簡單的‘實驗室搬家’,而是要打造‘産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生態。通過‘本地化’培養、‘項目化’研究,不僅能推動理論研究與産業需求深度融合,還能為地方留下一支‘帶不走的科研隊伍’。”
目前,黃三角農高區正大力推進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建設,相繼設立匡廷雲、種康、吳孔明等3個院士工作站,區內博士後培養平臺達到4家;推動中國農科院在區內設立鹽鹼地農業中心、山東省農科院設立黃三角創新中心,持續引進建設山東農業大學鹽鹼地綜合利用研究生創新學院、青島農業大學黃河三角洲鹽鹼地農業研究院、中國農科院研究生院華東管理分院、黃三角智慧農機裝備産業研究院等實體科教平臺;深化與市內高校院所科研合作,逐步建設黃三角農高區自己的“農科院”;充分發揮國家鹽鹼地中心平臺、項目資源優勢,組建45支科研攻關團隊,加力提速科研攻關……
未來,黃三角農高區將繼續錨定“打造鹽鹼地綜合利用人才創新高地”目標定位,堅持高能級平臺、高層次人才“雙高”建設同步發力,推動打造“2+3+4+N”的人才集聚體系,為建設“富強、興旺、美好”的黃三角農高區,提供堅強人才保障。(文 張佳松 牟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