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消息:“實指望閣深們光耀祖先……難道讓一天雨灑向黃壇……”11月5日,“外國‘網紅’解碼幸福陜西”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的子活動——“黃河岸邊有非遺”渭南非遺海外傳播活動,在大荔縣啟動。同州梆子作為開場表演給來到大荔的外國“網紅”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我非常喜歡同州梆子,它很吸引我,有機會我一定要來大荔學習一下。”來自西班牙的“網紅”Noelia Rodriguez Pascual説。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何滿堂 攝影 潘睿
同州梆子,又名"東路秦腔"、"同州腔",也稱老秦腔。同州梆子以同州(今大荔)、朝邑為中心,盛行于關中東府10余縣,流行于北至綏德,東到潼關,南抵洛南,西行渭南。
2008年6月7日,陜西省大荔縣申報的“同州梆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7年,“同州梆子”傳承人何滿堂被評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保護:修復古劇本,讓老劇種重返舞臺
曲藝,是何滿堂堅持了30多年的事業。初中起,何滿堂就進入了陜西戲劇學院學習,他的主攻方向是樂器演奏和作曲。他曾在中國戲曲學院進修作曲,獲得過第六屆陜西省藝術節優秀作曲獎,第八屆藝術節作曲獎。
《銀鐲鑒》劇照 攝影 何滿堂
自從做了大荔縣劇團團長之後,何滿堂就開始關注同州梆子。這種古老戲劇的表演形式,唱腔技藝、角色配置都非常的齊全。“我覺得同州梆子很優秀,它的發源地是大荔,這是大荔的招牌,我作為大荔的劇團團長,有義務把它傳承好。”何滿堂説。
保護傳承,先要保護才能傳承。據何滿堂介紹,同州梆子歷史悠久,但是由於後繼乏人等原因,劇種瀕臨滅絕,近半個世紀以來都沒有正規的演出團隊,有很多古劇目都是殘本。於是,何滿堂利用縣劇團的優勢,尋找老藝人。何滿堂先後找到了同州梆子第六代傳人“十三紅”雷平良,以及楊君民、楊輝等同州梆子傳承人,恢復劇目。他們先後修復了十余種劇目,像曾經登上過梅蘭芳大劇院的《銀鐲鑒》,就是由古劇本修復而來的。
2016年以來,同州梆子先後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河北石家莊大劇院、陜西省文化藝術節榆林等地進行交流匯演,讓全國觀眾看到同州梆子的古老韻味。
傳承:挖掘青年演員 創新古劇發展
在何滿堂眼裏,同州梆子就是黃河流域先民生活內涵的真實遺存,是大荔這片古老土地的精神瑰寶。
“劇團有責任也有義務讓同州梆子這項寶貴的文化遺産傳承下去。”何滿堂給自己和劇團定下了目標。這些年,劇團會從年輕一代的演員中挑選合適的演員,跟著老藝人學習同州梆子。目前,大荔劇團已經有20多名青年演員可以演出同州梆子。“我們會組織演員下鄉演出,提高他們的舞臺能力。”何滿堂説。他認為,培養演員最好的地方就是舞臺,多給演員創造舞臺機會是非常有必要的。
演員在化粧 攝影 何滿堂
保護傳承,傳承才是核心。除了培養演員,創新發展也是讓老劇種煥發新生命的重要方式。為此,何滿堂帶領劇團演員,結合當下社會實際,創作了很多現代同州梆子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大荔縣安仁鎮小坡村基層黨員幹部帶領群眾治理鹽鹼,栽植冬棗脫貧致富的真實經歷為藍本的《棗花香》,後來這部劇還獲得了陜西省藝術節“文華劇目獎”“文華作曲獎”“文華表演獎”三項大獎,並在全國多地進行了演出。
“現在我們劇團每年都有很多場同州梆子專場演出,我相信隨著更多精品劇目的出現,同州梆子一定會重現輝煌。”何滿堂堅定地説道。(文 潘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