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華陰:産業扶貧激活致富動力 10531人實現精準脫貧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0-11-19 16:47:01

  國際在線陜西消息:11月17日,由渭南市委宣傳部召開的“決戰脫貧攻堅 決勝全面小康 推動鄉村振興”系列新聞發佈會華陰專場在華陰市羅敷鎮橋營村舉辦,中共華陰市委副書記武俊興介紹了當前該市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武俊興表示,脫貧攻堅以來,華陰市始終將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具體要求,堅持精準方略,對標對表、盡銳出戰。截至目前,華陰市46個貧困村全部退出,3566戶10531人實現精準脫貧,減貧任務全面完成。2018、2019年度,華陰市先後榮獲陜西省脫貧攻堅年終成效考核非貧困縣優秀等次、較好等次,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渭南華陰:産業扶貧激活致富動力 10531人實現精準脫貧

中共華陰市委副書記武俊興介紹當前該市脫貧攻堅工作情況 

  易地扶貧搬遷 “搬”出幸福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是國家開髮式扶貧的重要內容,是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力抓手。華陰市人社局局長劉曉鵬表示,華陰市是西嶽華山所在地,解決綿延的華山山區群眾的安居問題,一直是華陰市委、市政府的首要民生工程。

  劉曉鵬介紹,2016年以來,華陰市結合華陰市情和相關政策,印製了《華陰市移民(脫貧)搬遷工作宣傳口袋書》《華陰市易地扶貧搬遷對象認定標準(7條)》,累計印發兩萬餘本,做到了扶貧幹部和貧困群眾人手一冊,全面提升了貧困群眾對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知曉率,並嚴格按照標準核實移民搬遷對象,定期組織鎮、村幹部開展政策培訓和答疑解惑,從根本上解決了易地扶貧搬遷“搬誰”的問題,得到了群眾對異地扶貧搬遷政策的廣泛理解和支持。

  解決了“搬誰”和“搬到哪兒”的問題,華陰市還嚴格監管“建什麼樣的房”“房屋怎麼分”的問題,通過嚴格落實項目“四制”,創新推行“樓長制”,在渭南地區率先實現以“搖號分房發放房屋確認書”等措施,在保證住房分配公平公正的同時,讓群眾住上“放心房”。 

  “截至2019年3月,華陰市易地扶貧搬遷戶627戶全部實際入住。搬遷群眾也全部拿到了華陰市政府辦理的不動産權證。通過産權到戶,為搬遷戶吃了一顆‘定心丸’,讓他們安安心心的居住,踏踏實實的生活,大力發展生産,日子越過越紅火。”劉曉鵬説。

  堅持産業發展 帶貧能力明顯提高

  “我務工的這個蔬菜大棚主要以種植普羅旺斯番茄為主,現在一年四季基本都有産品,銷路不錯,收入也很可觀。”在華陰市羅敷鎮橋營村鯤鵬種植合作社溫室大棚內,脫貧戶葉喜蓮正在忙碌。

渭南華陰:産業扶貧激活致富動力 10531人實現精準脫貧

  華陰市羅敷鎮橋營村鯤鵬種植合作社溫室大棚內忙碌的村民 

  葉喜蓮介紹,2017年,年高勞作不便的她將自己家裏的土地流轉給了合作社,參與土地入股分紅,自己則在合作社大棚裏幹些輕活,如今每天能收入70元人民幣,年末還能收到合作社分紅的4000多元人民幣,自己感覺很滿足。

  “脫貧致富,産業發展是關鍵。” 橋營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馬馳介紹,橋營村是根據搬遷政策由原來的原橋營、山峰、連村三個自然村合併而成,成立之初,村集體經濟存在無資産、無資金、無産業的發展壓力。2017年,在駐村幫扶工作隊的幫助下,橋營村黨委通過爭取幫扶政策和扶貧貸款,累計投資500余萬元人民幣,建成溫室大棚21座,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種植産業。經過數年發展,2019年橋營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97萬元人民幣,為村民當年分紅超過70余萬元人民幣,全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48萬元人民幣,3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産業幫扶實現了脫貧“摘帽”。

  “産業扶貧能夠優化配置貧困地區各類資源,吸納貧困人口就業,拓寬增收渠道,是一種可持續性的扶貧路徑。”華陰市農業局局長汪前進表示,近年來,華陰市堅持把産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搞調研、明方向,優佈局、提質效,實施帶貧益貧項目146個,累計發展日光溫室788座、設施大棚382棚、葡萄1.1萬畝、甜柿子1萬餘畝,建成百畝以上集中連片優質水果基地10個、規模以上設施基地15個,初步凸顯出華山蒲公英、華西甜柿子、岳廟綠殼蛋、羅敷香椿、孟垣香菊、太華粉條等諸多特色品牌,每個貧困村都有主導産業,每個貧困戶都有增收産品,形成了以大帶小、大小互促的産業扶貧格局,帶貧能力明顯提高。(文/圖  劉嘉宸)

編輯:王菲
“‘雲上解碼幸福中國’——外媒記者雲參訪”系列活動之西安國際推介日_fororder_871c824428f68095bda481ffe3c6a9e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