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柳洪華):12月3日,由陜西省委網信辦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聯合主辦,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承辦的“築夢新陜西 薪火代代傳”多語種大型訪談活動走進寶雞市陳倉區。在陳倉區,國際在線陜西頻道見到了社火民俗文化在當地的傳承與發展。
寶雞社火博物館展示墻上陳列的近代社火面具 攝影 陳鏘
寶雞社火臉譜繪製技藝非遺傳承人薛亞兵的作品——《封神榜》 攝影 陳鏘
走進寶雞社火博物館,一股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博物館分為承載、傳承、突破、授業、超越、發展、研發、積澱8個展廳,每個展廳都對應著不同的主題展示。“這是周文王、這是姜子牙、這是托塔李天王……”寶雞社火臉譜繪製技藝非遺傳承人薛亞兵逐個介紹他的作品。薛亞兵的創作以《封神榜》為主題,他將神話故事中的人物畫成臉譜,使用誇張的手法造型描畫出《封神榜》中受封神仙的形象,依據五官部位的線條和膚色,突出表現各類人物的內心本質和所代表的象徵意義。
寶雞社火臉譜繪製技藝非遺傳承人薛亞兵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 攝影 陳鏘
薛亞兵與社火文化結緣,更多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結果。“小時候每年過年的時候,正月村上都會有社火的遊演活動,大家聚在一起看節目表演,祈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我喜歡這樣熱鬧的表演形式,每年過年就守在家裏等著看社火。長大後也就自然自然地成為了一種愛好。”薛亞兵説。寶雞市有一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繼友,是馬勺臉譜的創始人。薛亞兵介紹,正是因為李繼友將臉譜畫在了水瓢上,才讓自己産生了想要“入門”的想法。“平時只有遊演的時候才能看到社火,要是我能把它永遠保存下來,讓更多人去觀看學習,那不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保護麼!”談及自己與社火臉譜的淵源,薛亞兵眼中閃爍著遮不住的光芒。
説幹就幹。薛亞兵開始跟著師父去各地裝社火、畫社火,自己也算是成了業內人。2008年,李繼友把寶雞的社火臉譜帶到了北京奧運會上,打開了這項非遺傳統文化的知名度。這個消息讓薛亞兵堅定了要把社火臉譜好好做下去的信心。從此,只要有大活動,薛亞兵準會報名參加,到處推介寶雞的社火臉譜。2010年,在上海世界博覽會上,薛亞兵帶的作品突然“爆紅”,他在5年間創作的所有作品銷售一空,甚至還出現了眾多“老外”搶購半成品的盛況。薛亞兵坦言,那一次是人生的轉捩點,以後一定要把社火臉譜當成終生事業來做。
“傳統文化不要只做成高山流水的高雅藝術,一定要往下走,要全面進入老百姓的生活中去。”薛亞兵一面這樣想著,一面開始了中國旅遊商品大賽的準備。圍繞社火文化,他設計出了一系列周邊“配套”——女士背包、挂件、徽章等産品。這些作品一推出就受到了市場歡迎,也讓薛亞兵獲得了2017年中國旅遊商品大賽的金獎。
寶雞社火臉譜繪製技藝非遺傳承人薛亞兵創作的文創産品 攝影 陳鏘
2015年,文化部提出“讓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理念。在該理念的指導下,薛亞兵打定主意,一定要讓傳統文化“煥然一新”,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薛亞兵多方發力,展會銷售、線上店舖、市場推廣一個不落。2015年6月,寶雞秦之雅文旅傳媒發展有限公司成立。2018年,該公司實現年銷售收入65萬元人民幣,2019年,實現年銷售收入98萬元人民幣。從想法到現實,薛亞兵不僅自己致富,還帶動了身邊的手工藝人實現收入增長,併發動貧困戶參與手工製作,大家的錢袋子慢慢都鼓起來了。“今年疫情期間,我們從4月開始做直播,結果竟然比之前在展會上銷售還要多。”薛亞兵提起今年的“戰績”,感到非常開心。
儘管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薛亞兵還是感到重任在肩。“未來,我們要從‘兩條腿’走路來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首先,繼續‘師父教徒弟’的模式,要手把手把傳統文化的精髓留存下來。另外,我們要利用好本地的文化元素做更多文創産品,從設計開發、專利申請、産權保護、IP授權到産品製作,要生産出不論是什麼年齡階段都喜歡的生活用品。我們要實現用傳統文化來養活自己,讓它無處不在,為其他手工藝人加油鼓勁。”薛亞兵這樣形容他的未來藍圖。薛亞兵希望,社火非遺文化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更多支持,能夠真正進入到學校中去,讓傳統文化薪火代代傳,開花又結果。
寶雞市陳倉區文化館館長董珠課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 攝影 陳鏘
薛亞兵的故事,其實就是寶雞市陳倉區眾多非遺傳承人不斷探索傳統文化保護髮展道路的縮影。陳倉區文化館館長董珠課介紹,近年來,陳倉區的古式傢具製作技藝、社火臉譜繪製技藝、陳倉酥油鍋盔製作技藝、陳倉傳統銀器製作技藝、陳倉民宿泥塑被命名為“寶雞市傳統工藝提振項目”,在多方合力保護下,正煥發出陣陣生機。
寶雞市陳倉區文化館展出的非遺泥塑作品 攝影 陳鏘
近年來,陳倉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積極申報國家、省、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截至2019年12月底,陳倉區申報國家級代表作名錄1個,省級代表作名錄10個,市級代表作名錄17個,區級代表作名錄58個,申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8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7人,區級代表性傳承人122人。
寶雞市陳倉區文化館陳列的臉譜墻 攝影 陳鏘
一面是非物質遺産代表性傳承人隊伍的壯大,一面是傳統文化以“輕盈”的姿態走入尋常百姓家。陳倉區委、區政府發揮傳統文化優勢,著力培育發展傳統骨幹文化企業,其中,以秦之雅藝術品公司為代表的具有社火臉譜元素的文化衍生品,將非遺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讓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地被大眾記得和使用;張星社火臉譜展覽館于2010年8月建成,館藏有不同材質的物件1000余件,供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及遊客來此參觀;2016年,寶雞市翟家坡村上投資90余萬元,建成了寶雞民間社火展覽館,建立了社火把仗室、社火臉譜繪畫室、社火服裝室、西府木偶展室、磨具製作室等展室,成為寶雞鄉村旅遊觀光新景點。
從出土文物到手工藝品,從殿堂內的展品到“活起來”的現代藝術,寶雞市的社火臉譜非遺文化正跳脫出原有的“一畝三分地”,産業化發展已成雛形。現在,這個讓非遺走向世界的夢想,正在多位手工藝人的堅持和多方的合力幫助下,逐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