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記者 柳洪華):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陜西自貿試驗區發展建設的第四年。設立4年以來,陜西自貿試驗區圍繞建設“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點的戰略定位,不斷擴大經貿外向屬性,不斷拓展合作交流渠道。
2021年上半年,陜西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362.4億元,同比增長22.9%;2021年1月—7月,實際利用外資58.55億美元,同比增長14.80%……這些數據的背後都有陜西自貿試驗區的身影。
這一方改革開放“試驗田”,在提升陜西國際經貿參與度、促進民心相通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安鐵路口岸 供圖 陜西省自貿辦
經濟合作“不落幕”
近年來,陜西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日益密切,尤其去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貿易規模仍然逆勢增長,足以説明陜西經濟的內部活躍度和外部競爭力。而這其中少不了陜西自貿試驗區從管理體制、投資促進與貿易便利、服務與監管、法治保障等全方位的改革創新。
以“最佳實踐案例”為代表的這些改革創新所凝聚成的智慧,在給企業帶來實惠的同時,更加深了陜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
比如,2020年3月,“全球雲端”零工創客共享服平臺入選全國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最佳實踐案例”並在全國複製推廣。這一創新案例便解決了食品進出口各國法律、檢驗檢疫標準不同,導致一個産品同時出口多個國家所面臨的流程繁瑣問題。在“全球雲端”零工創客共享服務平臺上,企業可以將採購需求迅速分工,翻譯、包裝設計、法律、稅務、國際商標等一系列環節緊密合作、無縫對接,輕鬆高效地完成對不同國家的進出口流程。
據了解,截至目前,“全球雲端”零工創客共享服務平臺交易額已超1億元,納稅額逾800萬元,已為近200家余企業、2900多位靈活就業人員提供優質、便利的創新就業服務。
擺滿集裝箱的西安港 供圖 西安國際港務區
除了改革創新,陜西充分發揮和放大中歐班列“長安號”等“經貿使者”的作用,暢通經濟合作通道。如今的中歐班列“長安號”,運輸的貨物品類涵蓋了紡織製品、橡膠製品、電子産品、汽車整車及配件等9大類,開行的國際線路增加至15條,覆蓋44個國家和地區,基本實現中亞、南亞、西亞及歐洲地區主要貨源地全覆蓋。2021年上半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開行1904列,同比增長20%。
此外,中俄絲路創新園聚集了俄羅斯立德集團、中俄海洋工程聯合實驗室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50余家企業和科研單位;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設立分銷網絡、生産基地和物流園區……在經濟全球化遭遇挑戰的當前,陜西自貿試驗區不斷深化和夯實“一帶一路”經濟合作重要支點作用,讓中國經濟中的陜西符號遍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中俄絲路創新園園區外景 供圖 中俄絲路創新園
人文交流“不掉線”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國家已經明確要進一步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深化首創性、集成化、差別化改革探索,為全國積累更多改革經驗。面向“十四五”,近期《“十四五”商務發展規劃》的發佈,進一步明確了自貿試驗區未來五年的施工路線。
作為陜西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的中心片區,在功能定位中明確要拓展科技、教育、文化、旅遊、健康醫療等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人文交流高地。
在“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方面,陜西自貿試驗區形成了國際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等創新成果。據了解,國際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為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提供出入境、海關、人才落戶、人才認定、人事關係及家屬隨遷等8大類25項專員服務,為高層次人才在陜西工作生活構建社保、醫療、養老、住房、教育等居家金融綜合服務體系,極大促進了陜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人才交往、人文交流。
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學員們走進碑林博物館 供圖 絲綢之路大學聯盟
此外,陜西通過在以色列等國設立17家離岸創新中心、海外研發中心和科技服務站,推動全球創新創業資源統籌匹配;由38個國家(地區)151所大學組成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以及“一帶一路”職教聯盟,促進教育國際合作平臺作用不斷顯現;依託國家“17+1”合作平臺開展海外辦學,為海外中國企業培養本地化專業人才;深化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防疫合作,組織醫療專家開展視頻連線等形式,向相關國家提供技術指導,分享中國抗疫模式和經驗……一項項務實合作,都讓陜西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創新創業、教育合作、人才培養、防疫合作等方面獲得更大成效,讓中華文化中的陜西特色傳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十四五”已經開局,新征程已經開啟,陜西自貿試驗區將繼續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合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