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交大一附院東院區成功開展首例磁體預標記輔助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通訊員 王馨 王雯欣 秦夢 記者 阮班慧)3月14日,西安交大一附院胃腸外科專家、普通外科副主任樊林教授,李徐奇副教授,楊魁博士與消化內科任牡丹主任合作,在西安交大一附院東院區(閻良區)成功開展首例“磁體預標記輔助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病人術後恢復非常順利,隨訪結果反饋令人滿意。
不久前,一名56歲女性患者因大便性狀改變在外院就醫,腸鏡提示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隆起性病變,病理活檢顯示粘膜腺瘤性息肉伴上皮內瘤變。為尋求治療,患者慕名從渭南來到了西安交大一附院東院區(閻良區)普通外科。樊林教授在詳細了解病情後,診斷其為直腸原位癌,擬安排其手術治療。
為追求更好的治療效果和更小的手術創傷,只有對腸腔內病灶予以精確定位,才能對病灶位置做精準切除。既往的手術方式,是由外科與消化內科配合,通過“腹腔鏡-內鏡雙鏡聯合操作”的方式進行的,這種手術方式雖然相比對傳統開放手術有長足發展,但也存在延長手術時間、增加患者醫療成本與痛苦、增加感控隱患等缺點。樊林教授與李徐奇副主任醫師、楊魁博士等經過術前討論,決定為這位患者採取“腸腔內病變磁體預標記輔助腹腔鏡直腸癌根治術”。
腔內病變磁體預標記技術是西安交通大學“先進外科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呂毅教授團隊通過“磁外科”理論創新地開發設計的。它利用磁體正負極相吸的原理,在術前對患者的病變部位進行胃腸鏡直視下磁體-鈦夾複合體的預標記,術中再通過手術操作器械探測病灶附件,腸腔內的定位磁體可以和手術器械相互吸引,從而達到精確定位病變部位的目的。病變切除後,磁體及綁定的鈦夾隨切除的病變組織一起帶出體外。這一技術可成功取代傳統的“雙鏡聯合操作”,可實現精確定位、降低手術時間等一系列的優點,使患者獲益更大。
術中,在普通外科與消化內科、麻醉科等學科的密切協作,僅用時90分鐘便順利完成所有手術操作,術中幾乎沒有出血。由於手術創傷小,患者恢復相當順利,術後6小時下地,24小時飲水,5天出院。
術後,患者的病理檢查結果為直腸原位癌。什麼是直腸原位癌呢?簡單地説,原位癌是早期的腫瘤,這種腫瘤局限在組織的粘膜內,沒有穿透基底層,更沒有發生浸潤與遠處轉移。是胃腸道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西安交大一附院東院區普通外科李徐奇主任提醒:出現血便、粘液便、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肛門下墜、便不盡感、肛門痛等這些疑似症狀,一定要警惕結直腸腫瘤風險。若出現1~2項,建議到醫院進行直腸指診和糞便潛血檢查。若出現2項以上症狀或症狀持續時間較長,建議到醫院進一步進行腸鏡檢查。結直腸癌的早期治療效果最好,早期的病人活過五年幾率超過90%,如果在早期進行治療,有超過60%的幾率可以治愈,而晚期病人存活期一般只有3~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