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7月6日,《西安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機動車限行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草案)》(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徵求意見,草案核心是在整個西安市行政區域和西鹹新區實施常態化尾號限行,時間段是早7時至晚8時。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幾天,關於西安擬常態化限行的討論不僅見諸報端、各網絡媒體,而且在微信朋友圈也刷了屏。一些媒體通過網絡發起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反對西安常態化限行的聲音暫時佔了上風,雖然有很多不同意見,但大家都希望西安環境、交通狀況變好。儘管西安實行常態化限行陷入爭議聲中,不過目前從官方、媒體等渠道反饋的消息來看,此次西安採取常態化限行措施似乎不可逆轉了。
常態化限行引爭議
“常態化限行是以緩解城市空氣污染為出發點鐵腕治霾的必然做法,這是考驗平衡城市管理和被管理的關鍵時刻,需要每個人都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來思考問題,每個人都要先想到自我約束,看待問題的時候可能就會更加客觀全面一些。”這是西安市公安局副局長、交警支隊支隊長劉軍7月9日通過網絡直播的形式就市民關注的限行等問題解答時的説法。
關於常態化限行之後如何破解公共交通不完善、是否會限購、車輛停放等問題,劉軍並沒有給出具體確切的答案,這背後凸顯出常態化限行草案陷入了爭議中後,政府部門在一些事關市民福祉的問題上目前並沒有給出明確的解決方案和路徑,這些問題在幾家媒體通過網絡發起的問卷調查結果中也體現了出來。
7月10日,1018陜廣新聞發起的一份關於西安常態化限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61%的參與者不支持常態化限行,支持的只佔39%。支持常態化限行的理由主要是緩解空氣污染和堵車,不支持的理由可就多了。公共交通配套差、地鐵建設慢、自行車道基本沒有、公交線路少、停車位嚴重不足是反對者共同聲音,也有部分參與者表示限行全行政區域太不合理,而且限行不是解決擁堵和空氣污染的根本辦法,常態化限行有可能促使更多的人購買第二輛車,限行效果會隨著車輛增多逐漸減弱。
另外,新浪網陜西頻道、《華商報》發起的網絡問卷調查中,最終結果也是反對的聲音居多,反對的理由與參與1018陜廣新聞問卷調查的基本差不多。
限行要提前制定好各種應對之策
全行政區域常態化尾號限行,西安此次的徵求意見稿中關於限行的舉措在國內也算特別的一個。國內目前採取限行的城市中,與西安此次擬採取的限行類似的城市有蘭州、成都、杭州、貴陽、南昌等,但這些城市只是限行了某一區域,而西安此次要限行的區域是整個行政區域,包括西鹹新區,範圍要大很多。記者經過多方調查了解到,這些城市先前實施的限行舉措由於種種原因,導致最初由限行帶來的積極效果受到影響。
據媒體報道,蘭州從2010年9月18日開始實施按車牌尾號限行措施,每日限行兩個尾號,每車每月限行6天左右。按照交管部門的測算,限行後“理論上”每天可以減少20%以上的機動車行駛數量,將大大減輕城區的擁堵壓力。限行初期,飽受城市擁堵之苦的市民對新政頗多讚許。但是沒過多久,不少路段繼續“排長龍”。每遇上下班高峰期,交警部門全員執勤,也無法緩解道路擁堵。主要原因就是限行實施百日之後,蘭州市的機動車增加到了40萬輛,在3個多月時間裏,新上機動車牌照3.7萬輛,平均一個月近萬輛。限號,不僅沒有抑制機動車增長,反而刺激了汽車消費,這讓有關部門始料未及。
同樣,南昌于2010年也對車輛尾號限行採取了常態化管理。據媒體報道,管制措施實施之初,城區道路通行的確順暢不少。可時隔兩年,市民發現道路越來越堵,尾號限行似乎過了“藥效”。城市機動車的迅速增長,讓尾號限行“力不從心”,有專家對此表示常態化限行是治標不治本的舉措。
7月6日,《西安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機動車限行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草案)》(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徵求意見後,西安本地一知名微信公眾號發佈了一篇《限行要慎重!》的帖文在網絡上引起很大反響。文章盤點了國內採取類似限行措施城市的前後對比情況後指出,常態化限行措施的出臺,必須要限牌,如果不限牌,限行後必然導致購車量大增,半年最多一年後就幾乎抵消了初期限行後的效果。即便是有限牌,市民還會有很多規避辦法,比如在外地掛牌,在西安使用。常態化限行政策,只要實施一段時間,就不好取消了。由於汽車保有量的實質性增加,如果取消限行措施,道路一下子會增加更多的機動車,城市道路擁堵指數短期內就會急劇上升,交通管理者最終會面臨騎虎難下的尷尬局面。
文章作者建議,西安市實施常態化限行一定要提前制定好各種應對之策。限行和限牌最好同時推出,適當縮小限行範圍,而且最好有期限,比如一年或三年,到期再議。也可限定在一定時間段,比如霧霾嚴重的冬季。隨著地鐵、公交、共享單車等交通工具的豐富,市民出行行為發生根本改變,交通壓力減少,還可擇機取消。
行政決策,要民主,更要科學!
爭議聲中,西安常態化限行究竟該如何往下走?
7月11日,西安市鐵腕治霾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消息稱,為充分發揚民主,使西安市制定出臺的《通告(草案)》更加科學、合理、可行,市鐵腕治霾辦將召開聽證會,並面向社會招募參會代表,廣泛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聽證事項包括《通告(草案)》是否必要可行;限行時間、限行區域、限行規定、不受限車輛等規定是否合理、可行;對《通告(草案)》的意見和建議。聽證陳述人10人、旁聽人10人,年滿18周歲的西安市居民均可報名。
可以看出,西安市機動車常態化限行正在推進。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召開聽證會可以説是充分發揮了民主,但最終公佈的限行方案是否科學合理、能否平息爭議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2016年7月,交通運輸部出臺《城市公共交通“十三五”發展綱要》,這是今後5年,我國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在《綱要》第七部分“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中有這樣一段表述:謹慎採取機動車限購、限行的“兩限”政策,避免“兩限”政策的常態化。
那麼,西安市擬推行機動車限行常態化又是怎樣考慮的呢?
西安市鐵腕治霾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人員在7月11日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這樣回應:西安市推行常態化機動車限行,不僅考慮了其他地區的經驗和國家層面的指導意見,還從西安當地實際出發,進行了通盤考慮。西安市相關部門在啟動常態化限行調研工作中,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特別是對老百姓關注的公共交通配套、補貼標準等方面都進行了研究。這次,針對徵求意見稿中的熱點問題,相關部門將在適當的時候向社會公佈和解答。
從這幾年國內一些城市出臺關於城市治理的決策過程可以看出,發揚民主、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一定程度上會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但如何使行政決策立足長遠、更加科學合理,在實施過程中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成為考驗政府部門決策水準的重要依據。回應社會關切是一方面,關鍵是如何解決常態化限行之後市民面臨的諸多不便和可能出現的負面效應,從這個角度講,其他城市在實施常態化限行之後的經驗,對西安此次常態化限行方案的最終出臺意義重大。行政決策,要民主,更要科學!公眾有理由期待一個民主、法治、科學的常態化限行方案。(記者 張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