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特色小鎮”概念可以説是炙手可熱。特別是當獨特的自然風貌資源或人文歷史景觀與完善的旅遊基礎設施相結合時,小鎮就具有了不小的吸引力,一大批旅遊特色小鎮蓬勃興起,袁家村、馬嵬驛等一到節假日就絡繹不絕的遊客也讓人們看到了旅遊發展的新思路。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公佈了《西部大開發“十三五”規劃》,明確西部地區將打造百座特色小城鎮,陜西有10個特色小鎮入選。
今年2月,陜西省發改委出臺《加快發展特色小鎮的實施意見》提出,全省計劃首批重點培育和規劃建設10個特色小鎮,此後逐步擴大,力爭通過3年—5年的培育創建,建設100個空間佈局合理、産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生態環境優美、公共服務完善的特色小鎮;並且所有特色小鎮應按3A級以上景區標準建設,旅遊産業類特色小鎮要按4A級以上景區標準建設,積極推行“景區+小鎮”管理體制。這個《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特色小鎮建設的方向、重點和品質要求。
市場的火熱,發展的可觀,更是帶動了不少以“文化旅遊”為賣點的各色小鎮的開工建設,處處建小鎮、處處是小鎮幾乎成為各地發展旅遊業的首要選擇。然而,不能忽略的是,在“小鎮熱”的背後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如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意;小鎮風貌無特色,人文風情不鮮明;接待服務弱,承載能力差;産業聯動不夠,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等等。一個市場的良性發展需要創新與開拓,跟風而上只是造就一個又一個“複製品”。如何培育特色旅遊小鎮?特色旅遊小鎮需要什麼?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進行了一番深入採訪。
1 特色小鎮成為鄉村旅遊範本
説起特色旅遊小鎮,馬嵬驛與袁家村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陜西旅遊的典範。2012年啟動建設的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集古驛站文化展示、文化交流、原生態餐飲、民俗文化體驗、生態觀光等於一體。在景區設計上,馬嵬驛嚴格考究歷史,將當地的文化故事和典型的西北“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巧妙地融合,滿足遊客食、住、行、遊、購、娛的需求以及參與體驗文化活動的好奇。這樣把歷史文化作為小鎮建設的內生動力,既利用小鎮來展示文化,又借助文化提升小鎮品質品位,自2014年正式營業以來,馬嵬驛一直紅火熱鬧。
馬嵬驛的成功成為效倣的範本,2015年,馬嵬驛的名聲傳到了150公里以外的蒲城,也將馬嵬驛模式帶到了蒲城,同年3月,馬嵬驛·重泉古城一期項目動工。2016年元旦該項目開業,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第一天就迎來了22.3萬人次的遊客高峰。重泉古城盤活了當地資源,巨大的客流促進了蒲城旅遊發展的步伐。隨著馬嵬驛“名片效應”的擴散,周邊其他省份也紛紛前來取經,2016年5月23日,馬嵬驛·陜州地坑院開業;2017年元旦,馬嵬驛·慶州古城一期建成開業,遊人如織,好評如潮。“馬嵬驛+”模式在陜西、河南、甘肅等地相繼落地開花,成為陜西鄉村旅遊的經典案例。
陜西獨特的鄉鎮傳統文化是特色旅遊小鎮發展得天獨厚的土壤,旅遊小鎮也成為陜西鄉村旅遊的主力軍。陜西省在全國率先制定旅遊村鎮建設標準,打造了97個旅遊特色名鎮和157個鄉村旅遊示範村。以袁家村、馬嵬驛、青木川、周至水街、塘子街村、留壩縣、商洛美麗鄉村、大荔縣等發展模式為典型引領,推動全省鄉村旅遊發展實現特色化、品牌化。鄉村旅遊已經成為陜西旅遊消費中發展最快、潛力最大、帶動性最強、創新最活躍、扶貧增收最顯著的業態。2016年,陜西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7億人次,收入210億元。
2 同質化造成的發展限制
隨著特色旅遊小鎮的火熱發展,同質化的問題也漸漸顯現,千篇一律的倣古建築、油潑面等讓人感覺審美疲勞。看一家是新鮮,再看近乎相同的幾家就是索然無味,再加之交通、服務等方面的差異,在同類競爭中差距也漸漸顯現。袁家村、馬嵬驛是先驅者,它們的成功是典型,但也有一些小鎮的前景並不明朗。
位於咸陽市禮泉縣新時社區東黃村的東黃小鎮以關中大集為亮點,為展現歷史上方圓百里聞名的民間集市纂集老街的歷史景象,恢復“車水馬龍,商販雲集”的歷史風貌而打造了一片特色建築。但當記者驅車來到東黃小鎮時,卻看到整個小鎮空無人煙,所有的店舖都上著鎖,在安靜的空氣中顯得分外寥落。在小鎮內繞了一圈,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開著的店,店主無奈地説:“最近天氣炎熱,遊客太少,所以小鎮基本處於歇業狀態,並且這樣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而當問到什麼時候可以再開始營業時,店主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答案。
在目前仍如火如荼的馬嵬驛,一些人也感受到了悄然來臨的壓力,在景區內賣興平辣子的老范説,最近生意大不如前,古鎮剛開始那幾年,他一年收入能有上百萬元,但現在各地方都在打造商業旅遊古鎮,遊客分流,競爭越來越大,人流量越來越少。馬嵬驛2013年剛開始營業時作坊和小吃一共有100多家店舖,現在減少到80多家。為了留住遊客,一些店舖通過翻新,不斷提高檔次,變換裝修模式吸引遊客,讓遊客每次來都有不一樣的體驗。説起馬嵬驛模式,老范也很自豪,他説:“我們和其他古鎮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古鎮有歷史文化的襯托,有文化又有商業,別的古鎮都是人造景觀,只有商業,沒有文化,這樣的古鎮做不長久。”而談到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個賣辣子的生意人也在力圖求變創新,他説正在準備將店舖向電商發展,採用線上銷售、線下宣傳製作的模式,這樣才可以把店做得長久。
簡單複製加粗放經營,讓小鎮難以走遠。一個具有後續發展動力的小鎮應該是有明確産業定位、文化內涵、旅遊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平臺,沒有足以支撐長遠發展的産業,僅僅靠一道道小吃做“美食經濟”,這樣的小鎮還處於原始狀態。
3 新特色是小鎮的新方向
小鎮除了一味走向“古”,還有什麼方向呢?小鎮缺乏特色與創新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業界的重視,一批具有新特色、新看點的小鎮開始起步。在2017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暨第二十一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秦漢新城簽約了沃德小鎮、絲路國際設計小鎮、澳洲風情小鎮3個“高大上、現代化”的特色小鎮項目。其中澳洲風情小鎮將建設以澳洲風情為主題的商業、教育培訓、農業體驗及住宅等。地道的澳洲本土風格建築,無論是環境設計還是店舖門面門牌都遵循了澳洲傳統小鎮的“原汁原味”。商業部分均由外國人運營和服務,還有海外歸國留學人才提供高端翻譯服務。此外,小鎮還將發揮自貿區優勢,提供琳琅滿目的進出口商品,引入澳洲本土大型超市科爾斯和沃爾沃斯全天候為遊客服務。
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方發展投資有限公司與中國新型房屋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在位於經開區的西安兵器工業科技産業基地內合作建設的兵工特色小鎮也令人耳目一新、充滿期待。據悉,兵工特色小鎮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約2500畝,總投資約150億元,將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多元主體參與”的模式,打造集兵工高端科技研發、兵工企業總部基地、兵器博物館、兵工文化公園、兵工文化紅色旅遊目的地和特色商業配套等功能板塊為一體的兵工特色小鎮。
如何在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滿足遊客在旅遊活動中不斷提升的精神須求?如何在全域旅遊不斷深入的格局下,聯動更多旅遊資源,為特色小鎮注入産業支持?這是特色小鎮發展路上必需要思考的問題。以創新為支點,産業為龍頭,拉長産業鏈,做出真正的産業集聚,小鎮才能正常生長,越走越遠。(記者 曹瑞 實習生 陳薇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