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催生新型職業 一線人員期盼改善工作環境

陜西傳媒網2017-08-01 08:44:39

  據有關人士測算,西安市街頭的共享單車保有量已達到36萬輛,日服務200萬人次左右。共享單車不僅僅為市民帶來了出行便利,也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在西安市,共享單車帶動就業達到2000多人。

  讓傳統行業從業者重新上崗

  6月中旬的一天,在酷騎單車西安倉儲維修基地,46歲的維修工呂師傅指著被破壞的共享單車無奈地説:“我真希望市民能好好愛護單車,讓我們有份安穩的工作。”

  呂師傅以前在西安市傘塔路自行車銷售市場工作,專門負責自行車的售後服務。隨著自行車逐漸淡出市場,傘塔路變成了電動自行車的銷售市場,他這個昔日“吃香”的自行車維修工一下子沒事可幹,成了一個沒有工作的“遊民”。

  “1997年開始,我就一直在外面打工,也沒啥固定的工作,有今天沒明天的。如今有了酷騎單車,我就應聘到這裡工作了。誰能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這個修自行車的又有活幹了。”説話間,呂師傅卸下一個單車的輪胎,熟練地拆下內胎,用腳踩式充氣泵為內胎充滿氣,又將內胎放進盛了水的盆子裏泡著旋轉檢查,很快查出兩處漏點。他拿起兩支氣針,分別做了標記,用銼刀在漏氣處銼了幾下,抹膠打好補丁再裝上。

  呂師傅告訴記者,他們每天不是在庫房,就是在路邊檢修單車。一般小問題路邊就可以處理,問題嚴重的只能拉回來修理。問及呂師傅的收入,他説:“一個月3000多元,還有社保。”

  今年45歲的魚永利是長武縣人,來西安近30年,一直打零工,也跑過“摩的”。“共享單車出來後,‘摩的’生意越來越不行了,沒人坐了,加上交警管理也嚴格,實在跑不成了……”現在,魚永利應聘到“小黃車”,他每天的工作是收集損壞的車輛。有時,他會遇到之前和自己一起跑“摩的”的同行,有些人也會經他介紹去應聘“小黃車”的運維崗位。魚永利説,他現在每月工資3000多元,還和公司簽訂了三年的合同。拿到合同的那一刻,他的心裏感覺踏實多了,來西安這麼多年了,只有現在才感覺到真正融入了這個城市,終於有了一個好的歸宿,找到了一份自己樂於幹、能幹動的活。

  記者在酷騎單車西安倉儲維修基地採訪時,遇到了酷騎單車的生産商——天津旭鋒運動器械有限公司的維護人員。由於剛給西安投入一批可以邊騎行邊給手機充電的新款車型,他們過來負責調試。據旭鋒公司負責調試新車的賈先生稱,他們企業2007年投産,以前的生産經營狀況並不好。共享單車普及後,他們如今年産200萬輛左右的自行車,全部供給了共享單車運營商。此前,他們公司的職工不到1000人,現在由於生産任務飽和,員工數量已經達到了2000多人。不僅如此,共享單車的相關供應鏈企業,用工規模也都有所增加。

  市場發展催生技能型人才需求

  6月21日下午,西安灑金橋地鐵站口,身著印有“ofo小黃車”標誌T恤衫的孫文正在整理車輛。作為1992年出生的年輕人,孫文覺得這份工作挺好的。“儘管天氣熱,但是自由,挺能鍛鍊人的。”孫文説。

  據“小黃車”西安市場部負責人郭久雲介紹,每天都會有幾十個人來應聘運營維護崗位,應聘者中年輕人要多些。

  記者在“小黃車”西安市場部採訪時,見到了等候面試的馬先生,之前他在外地打工,聽説“小黃車”招聘運營維護人員,自己和同村的夥伴就一起從咸陽趕過來了。

  面對多家共享單車的“咄咄進逼”,最早運營並曾獨霸市場的西安城市公共自行車公司也在籌劃變局。據悉,該公司將再投放大量公共自行車,擴容新建服務站點,啟用有樁自行車與無樁自行車融合的共享系統,開通微信公眾號服務,增添二維碼掃描租還車系統,增加自助辦卡設備,方便市民辦理自行車租賃業務,並開通電子錢包結算業務,利用電子支付為市民提供便利。

  近日,西安公共自行車公司面向社會招聘自行車修理工10名,工作崗位的要求相對比較“苛刻”,要求年齡在20歲至30歲之間,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熱愛維修行業,從事過自行車維修或電腦維修者優先。該公司有關人士表示,應聘者要具有一定的計算機硬體知識,對網絡結構及網絡設備有一定了解,有一定電路板故障判斷及維修基礎。錄用後,維修人員試用期將不超過6個月,試用期工資不低於西安市最低工資標準,並配發相應的勞動防護用品。試用期滿後,與公司簽訂勞動用工合同。據有關人士分析,這是該公司為下一步發展無樁式共享單車做人才儲備。

  一線人員期盼改善工作環境

  6月26日下午,記者在西安市橋梓口見到了牟師傅,他52歲,是某共享單車運營公司的巡檢工。

  據牟師傅講,他以前在建築公司做瓦工,從事共享單車巡檢已經三年多了。“我是在路邊看到招聘啟事後報名的,很快就應聘成功了。”他起初是小時工,1小時14元,半個月結算1次工資。一個月前,公司與他簽訂了合同,合同約定月工資2800元,扣除“三金”後還有2500元左右,沒有住房公積金。

  牟師傅工作內容較為單一,每天騎共享單車上下班,包也不拿,水也不帶。他説,不敢喝水,因為擔心找不到廁所。至於休息,只能中午下班後回家稍微待一會兒。

  巡檢工的流動性很大,好多人幹不了幾個月。牟師傅説,主要是因為工作量太大,巡檢工有時根本忙不過來,一些人受不了這苦。就他們這個群體而言,大多是“4050”人員,為了賺點錢補貼家用。

  眼下,各個共享單車運營商的用工管理工作還在探索階段,基本是借助專業的勞務外包公司代管運營團隊和職工。一線從業者普遍面臨同樣一個問題——缺乏專門的休息場所和飲水點。

  55歲的張西華告訴記者,他是1999年因所在企業破産離開原工作崗位的,當年他得到了1.8萬元的補償,在當初看起來還不錯。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不好就業。從事共享單車服務之前,他一直在外面打工。“一天也不知道到底幹啥,反正是有啥活幹啥活,維持個基本生活。”

  張西華告訴記者,他現在的工資是按小時工計酬。每天干滿7個小時,掙不到140元。“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公司能增加點降溫費,配發個飲水機,讓人能及時喝上熱水。”

  對於小時工的用工方式,陜西省總工會特邀律師余偉安稱,小時工本身是合法的,即非全日制用工,但是是有限制條件的。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4小時,每週工作時間累計不超過24小時的用工形式。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非全日制的規定適用有特殊情形,適用於輔助性、臨時性崗位。像張師傅這樣的用工方式,已經在企業連續工作了三年,而且平均每天工作超過了4小時,每週累計也超過了24小時,不應屬於非全日制用工的範疇。 (記者 張斌峰 通訊員 蘭增幹)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