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皋:民風新鄉風正脫貧攻堅勁頭足

陜西日報2017-08-09 10:03:43

  不久前,嵐皋縣城關鎮愛國村村民劉先志,主動要求退出貧困戶。在嵐皋縣像劉先志這樣自立自強、不等不靠的貧困戶還有很多,自願從兜底脫貧轉為産業脫貧的就超過200戶。

  嵐皋縣在脫貧攻堅主戰場,通過開展一項評優活動、弘揚兩種文化、抓好三項歪風治理,傳承以“誠、孝、儉、勤、和”為核心的新民風,引導村民革除陋習改變觀念,在物質脫貧的同時,實現民風新、鄉風正。

  一項活動引領新風

  嵐皋縣在走訪中發現,一些貧困戶除了因房、因病、因殘、因勞等外因致貧外,自身等、靠、要思想和攀比、浪費、爭貧風氣日甚,成為脫貧“梗阻”。

  針對這種現象,嵐皋縣充分發揮榜樣引領作用,以“評優樹模”活動為主線,開展“嵐皋好人”評選、“講好嵐皋故事”、“善行義舉榜”,挖掘傳播身邊的好人好事和凡人善舉,以典型示範帶動效應促使貧困戶把主要財力和精力放到脫貧致富上。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今,嵐皋縣在貧困村開展星級文明戶、産業標兵、自強自立示範戶等27個類型評選,利用南宮山大講堂、道德講堂、網絡媒體等平臺,講述先進事蹟120余人次,推出王三翠、徐生美、唐國運、胡萬祥等一批勤勞致富模範人物,激勵鼓舞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志氣和信心。

  今年春節,官元鎮古家村殘疾人寇安富單腿種藕的事跡在央視新聞頻道播出,讓一些心存“等靠要”思想的鄉鄰紅了臉。在寇安富感召下,全村蓮藕擴種到120畝,40余戶脫了貧。

  目前,嵐皋縣樹立各類先進典型200余名,培養自強戶2200戶,培育産業標兵210人,群眾自力更生的心勁兒和農村健康向上的風氣日益濃厚。

  兩種文化浸潤鄉風

  婚嫁、祭祀、變臉、吐火、牛角號、白虎旗,各種巴文化元素匯集一堂,5月25日,嵐皋縣大型巴文化舞臺劇《巴人追夢》在安康上演,贏得觀眾陣陣掌聲。

  嵐皋縣借助民族傳統文化成風化人作用,緊盯文化浸潤引導,通過挖掘弘揚巴文化和杜氏家規兩種文化,開展“我們的節日”、全民閱讀、傳統文化“三進”等活動,採取培育鄉土文化能人、組建鄉賢隊伍、加強文化陣地建設等措施,把新民風浸潤到每個人心中,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追趕超越提供不竭動力。

  巴文化是嵐皋文化之根。今年以來,嵐皋縣挖掘地方傳統文化,通過打造一條巴文化長廊、建設一條巴文化美食街、創建一個巴文化廣場、建設一個巴文化風情園、策劃一台巴文化節目,將忠誠、勇敢、正直、不屈的巴人精神與新民風結合,推動貧困戶樹立信心發展産業,增強群眾擺脫貧困的韌勁和鬥志。

  同時,嵐皋縣整理推出以“正德樹人、防患未萌”為主旨的“杜氏家規”,在全縣開展“家規家訓進萬家”“講述家教故事”“一封家書”等活動,建設家風館,發放家規讀本,以好家風引領新民風。

  上半年,嵐皋縣化解來信來訪和矛盾糾紛均比去年同期下降,全縣新增産業大戶300余戶,巴人勤勞吃苦的精神和“杜氏家規”正德樹人的精髓浸潤鄉風,滲透到千家萬戶。

  三項治理狠剎歪風

  炮子一響,雞鴨白養;一年下來,等於瞎忙。嵐皋人情風盛行,許多貧困戶被“送禮”壓得喘不過氣來,辛苦勞作一年,一半隨了禮。

  半年前,石門鎮芙蓉村貧困戶宋仕愛要搬安置房,縣發改局駐村幹部王顯恒幾次三番上門給老宋做工作,倡導移風易俗、喜事簡辦。最終説服了老宋,只請了20多個鄉親幫忙,不收禮不擺酒席,熱鬧而簡單地搬進了新家。

  脫貧攻堅,就得把群眾身上的“隱形負擔”減下來。今年以來,嵐皋開展人情風、賭博風、奢侈風專項治理,在125個村11個社區制定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改變少數群眾等靠要的習慣和惰性。

  縣委書記周康成説:“打好脫貧攻堅戰是一次黨風和民風的雙向交融。要按照黨建+新民風要求,抓黨風促政風帶民風,積極推進新民風與基層黨建、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治理融合,推進美麗新嵐皋建設。”(記者 鄭斐 通訊員謝應梅楊富琨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