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秦文化的來源和面貌,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早期秦文化是秦帝國的文化源頭,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厘清早期秦文化的來源和發展脈絡,對於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徵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30多年來,隨著大量考古資料的發現,探索早期秦文化的研究有了新進展。
早期遺存的文化構成有三個來源
秦人族源與秦文化來源是兩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問題。
在秦人的族源問題上,長期存在“東來説”和“西來説”的爭論。“東來説”稱秦人是東方民族,後來才遷居甘肅;“西來説”則認為秦人是隴西的土著,或者是西戎一族。持這兩派觀點的學者多據文獻立論。
20世紀80年代初,隨著考古的不斷深入,考古工作者開始運用考古發現來探討相關問題。1982—1983年,北京大學考古學系(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前身)和甘肅文物工作隊合作,在甘肅省甘谷縣毛家坪遺址發掘出相當於西周時期的秦文化遺存,揭開了從考古學探索秦人、秦文化來源的序幕。2004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綜合考古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五家單位聯合成立課題組,啟動了早期秦文化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在項目推動下,早期秦文化的面貌逐步清晰起來。
2009—2011年,考古工作者在李崖遺址發掘了30多座西周灰坑和20座西周墓葬。再加上之前的種種證據,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教授梁雲確信,李崖遺址的發掘,從考古學的角度證實了秦人“東來説”。
秦人西遷後,在其早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向周人靠攏,吸取、傳承了周文化。同時,秦故地大量出土青銅短劍等許多因素,使學者認為早期秦文化曾經吸納了西戎文化的因素。
梁雲介紹,可以發現,秦文化早期遺存的文化構成有三個來源,即商文化、周文化和西戎文化。早期秦文化其實是在殷遺民文化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周文化和西戎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係年》帶來新線索與新爭議
2011年發佈的清華簡《係年》,也給秦人族源等問題的探索帶來了新線索。該篇記載,西周早期的周成王時期,原來居住于東方的秦人祖先飛廉“東逃于商蓋氏(曲阜一帶,即商奄)。成王伐商蓋,殺飛廉,西遷商蓋之民于朱圉(位於甘肅甘谷縣的朱圉山)”。
然而,這些記載出於楚國史官之手,且是對秦人來源的追述,內容與目前的考古發現尚不能對應。因此,多位學者認為,並不能將其看作完全可靠的信史。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化成表示,《係年》中對於秦人早期歷史的記載,是戰國時期的史料。當時,秦國與楚國基本處於敵對關係,楚人對秦國歷史的記載難免會帶有一定的情緒和水分。梁雲也認為,《係年》中對秦人來源的記載,其客觀性和準確性值得推敲。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天恩則表示,如果《係年》中提到的朱圉山是《禹貢》中的朱圉山,則一定不會是今甘谷縣三十里鋪旁的那個叫作“朱圉山”的小山頭,而可能是甘谷、武山、天水、禮縣之間的群山。《係年》對於秦的記載,也存在失誤和錯訛,所以對於秦史研究,該篇雖然有較大價值,但也不能寄予過高的期望。將其看作一家之言,擇其善者而從之,才是較為客觀、科學的態度。
一些謎團需要新的佐證
隨著早期秦文化與西戎文化研究等的推進,諸多問題將有望逐步解決。
目前,“東來説”與“西來説”之爭已經塵埃落定,但秦人何時西遷、從何地出發、沿著什麼路線西遷等,還都是謎團。秦人的第一個首都西犬丘,其遺址具體何在,目前仍不能確認。秦文公時在汧渭之會營建都邑,而汧渭之會的地理位置在學術界也尚存在爭議。梁雲表示,解決這些問題需要考古發掘與文獻記載相印證,特別需要新的考古發掘的佐證。
趙化成告訴記者,早期秦文化來源涉及許多相關問題,而且其中還存在著一些“糊塗賬”,需要一個較長的研究過程才能逐步澄清。(記者 張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