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播種前可用溫水浸4至6小時,再用清水浸10小時,然後放入濕麻袋中,放于20至25攝氏度處催芽……”
近日,在石泉縣後柳鎮前鋒村香椿育苗基地,由縣房管局聘請的技術員一邊講解香椿種植技術一邊示範。村民們一邊聽講一邊翻地、播種、澆水,忙得不亦樂乎。這是入夏以來的第二次現場集中培訓。
地處偏遠的前鋒村為什麼選擇發展香椿産業?這還得從縣房管局派駐該村的“第一書記”曹莉説起。作為地道的80後,第一次進村入戶,面對這莽莽青山和村民的貧窮現狀,從小生活在縣城的曹莉覺得不敢想像,帶領鄉親們致富的思想瞬間佔領了她的腦海。經過考察分析和房管局的精心研判,最終選擇了走特色産業發展的道路。
曹莉説:“要想村民快速致富,必須找準支柱産業,利用産業脫貧。在這方面,我們積極運用已經成型的‘支部+X+貧困戶’模式,利用能人大戶和返鄉創業致富黨員帶動,形成與貧困戶的精準對接,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業。”而被稱為“樹上蔬菜”的香椿成為了包聯單位和“第一書記”的首選項目。
在曹莉的協調下,房管局主動與外界聯繫,引進項目,助推發展。李金鬥是後柳鎮創業能人,多年來一直專注食品果品加工行業,並創辦了“李進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生意做得很紅火。房管局幫助前鋒村發展産業脫貧致富的想法和李金鬥不謀而合。李金鬥説:“根據地理條件,這裡適合發展林特産業,我一直在考察香椿種植項目……”
但是,2017年初,作為“第一書記”的曹莉和村“兩委”幹部一起去做群眾工作,卻受到村民的委婉拒絕。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村民們都不願意種香椿樹。曹莉感到很委屈:“其實我們當時就是想讓他們發展種植技術簡單、見效快的産業項目,可山上的群眾還是一個勁地守著傳統産業。要想改變貧困面貌,必須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才行。”
要從根本上消除群眾的顧慮才能獲得支持。於是曹莉又和李金鬥商量出一個辦法,村民將土地流轉給“李進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免費獲取香椿苗,合作社統一提供技術指導,統一按照市場價格回收香椿,有了保障,村民逐漸接受了這種發展模式。
四組村民張德余以前一直在外地打工,年初回家過年時,聽説要在家門口發展香椿種植基地,他乾脆不外出務工了,還把家裏的15畝地全部流轉給“李進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張德余説:“每年的流轉費就4000多元,我還可以在基地打工掙錢,能照顧家裏,一舉幾得的事,太好了!”
目前,在縣房管局和村上支持下,“李進寶”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精選紅葉香椿種子100公斤進行育苗,流轉土地100畝,下一步將在中高山地帶種植矮化密植香椿5萬株,並利用合作社成熟的銷售系統,樹立前鋒香椿品牌,為當地群眾開拓一條産業發展新路。(通訊員 郭健 吳亞君 記者 王西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