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子長縣積極探索“代養殖”模式

陜西日報2017-08-31 14:55:49

  看著包扶幹部給自己送來的幾隻豬崽,鼓勵發展養殖業,子長縣貧困戶張秀珍卻發了愁。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張秀珍家裏一是沒有豬圈,修一個豬圈要1000多元,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二是豬崽需要天天照看、喂食,而她還要外出務工,根本顧不上養。三是她不懂養殖技術,萬一豬崽生病了怎麼辦?

  子長縣農民張秀珍今年59歲,兒女都外出務工,只有她一個人留在村裏,平時靠去縣城打短工勉強度日,一年下來掙不到2000元,生活非常困難。

  與此同時,村裏的産業大戶南國智也遇到了難題。2015年,南國智在村上流轉土地140畝,發展山地蘋果産業。為給山地蘋果提供有機肥料,他還在園區建起了一座養豬場。今年果業園區初具規模後,他也碰上了煩心事——缺乏有機肥料以及固定、有技術的務工人員。山地蘋果不同於傳統種植業,季節性強,技術要求很高,而白楊樹村的勞力大都在縣城打短工,導致村裏的務工人員不固定,技術培訓的強度超出了想像。

  張秀珍和南國智的難題,是子長縣很多貧困戶、産業大戶在發展中普遍遇到的難題。子長縣通過充分調研,多番論證,探索出一條“代養殖”扶貧新模式。即貧困戶把豬崽送到産業大戶的養豬場代養,産業大戶則在用工時優先雇用貧困戶。具體來説,貧困戶通過在果園務工賺取豬崽代養費用,豬崽出欄後,全部收益歸貧困戶;産業大戶根據貧困戶投勞情況年底算總賬,長短找補,日工資不低於市場價格。

  在鄉鎮幹部和村幹部的協調下,張秀珍把3隻豬崽送到了南國智的養豬場,並和南國智簽訂了代養協議和務工協議。“把包扶幹部送的豬崽送到養豬場以後,啥都不用管,只等豬長壯後一賣,直接拿錢就好了。”對農戶來説,這種模式完全零風險。去年年底,張秀珍的3頭豬出欄了,按2700元一頭的價格,半年下來就凈賺了6000多元。她還經常在南國智的果園、養豬場打工,做些除草、喂豬等活計,積累下來也掙了1400元左右。

  2016 年,南國智為貧困戶代養的15隻豬崽已全部出欄,累計收集有機肥料1噸以上。通過在果園務工,5戶貧困戶共領取了萬餘元的工資,日子越過越有勁頭。(記者 齊卉 通訊員 孫樂)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