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市渭濱區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1337戶3916人。一年來,渭濱區通過向貧困戶提供就業信息找“飯碗”、提供就業崗位送“飯碗”、推出創業項目造“飯碗”等形式,加強貧困戶自我“造血”能力。截至目前,全區已有1431名貧困勞動力端起了新“飯碗”。
渭濱區人社部門利用“開小灶”“吃偏飯”等辦法,力求多層次織就一張信息網,縮短貧困戶與就業信息之間的距離。目前,渭濱區已經在各鎮建立起就業扶貧信息平臺,大到每個鎮社會公共服務中心的LED電子顯示屏,小到村級“就業扶貧”的公告牌,貧困戶都能查詢到最新的就業扶貧政策和培訓、用工信息。
賈軍前今年36歲,家裏上有老父母,下有兩個學齡前娃娃。這些年,賈軍前基本靠打零工、擺水果攤維持一家老小的生計,收入不穩定,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不久前,他在村上的公告牌看到渭濱區一家企業的招工信息,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聯繫了區人社部門。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區人社部門立即與該企業進行了對接,並帶著他到企業進行了實地參觀。當看到該工作要從事簡單的機械加工時,賈軍前生怕自己沒有相關技術勝任不了。企業負責人向他承諾“培訓七天,包會上崗”,賈軍前這才放下心來。
記者了解到,通過蒐集發佈企業用工信息、聯繫工作等方式,目前渭濱區已有135名貧困勞動力由農民工變為産業工人,找到了心儀的“飯碗”。
近年來,渭濱區不但大力通過公益性崗位送“飯碗”,還由區財政出手,設立了就業脫貧專崗,目前已經安置了291名貧困人員,讓他們通過就業儘快脫貧。
記者從渭濱區人社部門了解到,截至7月初,渭濱區貧困勞動力公益性崗位和就業脫貧專崗新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507人。渭濱區委一名幹部説:“如果説公益性崗位向貧困人口傾斜屬於‘規定動作’,那麼,就業脫貧專崗則屬於實實在在的‘自選動作’,僅此一項,區財政每年就要拿出230萬元。”
“去年這時候,家裏的日子眼看就要過不下去了,誰能想到,一次培訓卻能改變我的命運。”日前,在渭濱區黨家村中心市場裏,丁天娥一邊在自己的小店中麻利地調湯下面,一邊樂觀地告訴記者,“今年年底,我肯定能甩掉貧困戶的帽子。”
丁天娥今年43歲,是石鼓鎮高家河村的貧困戶。前些年,丈夫在工地上意外離世,孩子又小,家中經濟越來越緊張。2016年秋,村裏辦起免費烹飪培訓班,這讓丁天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決定跟著廚師好好學門手藝,開家小飯館。她把學習“主攻點”放在蘸水面上。調湯、和面、扯麵……經過專業廚師的指導培訓,再加上丁天娥自己的努力,不久,她已經能夠做出色香味美的蘸水面了。去年冬季,丁天娥在黨家村中心市場租下一個小店面,開始專營蘸水面。如今她的生意越來越好,回頭客越來越多。
貧困戶就業難,受技術、資金等條件的制約創業更難。渭濱區大力推進技能培訓和創業擔保貸款等方式,讓貧困戶呈現出多樣化創業的好勢頭。渭濱區公開招標確定了13家技能培訓機構,重點圍繞11個貧困村、未就業貧困勞動力開展烹飪、美容、家政、機械加工、酒店管理等多種專業技能培訓。截至目前,已培訓貧困勞動力533人,很多貧困戶已經通過技能培訓走上了新的工作崗位,有的還自己當起了小老闆。(記者 王帥 通訊員 孫海濤 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