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為了做好精準扶貧,彬縣通過逐一進戶,尋找“窮根子”,依據問題找對策,制定脫貧方案,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精準脫貧的新路子,取得了顯著效果。
先看病再付費 從貧困戶最迫切的需求抓起
“四間土坯瓦房,墻泥脫落,屋內沒有頂棚,抬頭就是梁柱。老伴攙扶著老白,氣喘吁吁。目光呆滯的兒子與兒媳,和同樣目光呆滯的孫子孫女站在一旁傻笑……老白家的日子咋過呀?”這是彬縣縣委書記張勝利在扶貧日記中的一段話。
老白叫白栓弟,是彬縣韓家鎮太光村人,家裏有6口人,除他自己左腿骨積水、患有腦梗外,老伴也是年老多病,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都是智障人。由於沒有錢看病,全家不管誰病有多重,只能拖著不治。實在撐不住了,才到村衛生室買點藥吃。即便這樣,他們全家還欠了醫藥費1000多元。“病魔猶如藤蔓,纏住了老白這樣的人家,全縣有多少戶,境況怎麼樣,如何擺脫貧困?”2016年3月20日晚上,張勝利住在了太光村,決定摸清底子,對症下藥。
經過調查,全縣建檔的貧困群眾有2.8萬人,其中2020人因病致貧,平均每人每年花費醫藥費1.2萬元。這對於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的貧困戶來説,是個天文數字。同時,調查中發現了不少問題,如新農合的門檻問題,住院治療有最低起付線,報銷有最高封頂線,兩根平行線讓患病群眾不知所措,既怕超又怕不夠;有的群眾不知情,沒有按要求去指定醫院和藥店;有的沒有保存票據,致使報銷卡殼;有的住在偏遠山區的群眾,買藥還得支付往返路費;慢性病門診報銷60%的比例偏低;新農合參保有盲區等。
很快,縣上出臺《脫貧攻堅醫療救助工作實施方案》和《彬縣貧困戶中的大病慢性病患者醫療救助辦法》,共推出了13條醫療救助措施。其中,含金量較高的政策是,把特困貧困戶合療基金墊付比例由3萬元至5萬元提高到不超過10萬元;貧困戶大病保險報銷起付線從1萬元下降到3000元;大病患者除按政策報銷外,民政部門再救助3000元到5000元;分別提高鎮、縣、市三級醫療報銷比例;所有貧困戶在縣、鎮醫院住院先看病後付費,免住院押金。
隨著新政策的實施,彬縣貧困群眾有病敢看了。
企業能人帶動 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要真正富起來還需要從産業做起,一個龍頭企業、一個能人就能帶動一大片,盧效平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出生在彬縣水口鎮長祿村的盧效平經努力奮鬥,建起了自己的企業。多年來,他一直扶貧幫困、回報家鄉,他的事跡和善舉得到了各級組織的讚揚和肯定,他先後獲得了全國道德模範、中國好人等榮譽。
“碎片化的幫扶能解決部分人的問題,但對於區域群眾的整體致富效果不明顯。”盧效平説。
一定要讓父老鄉親們增加收入。認準這一點,盧效平把附近2個鎮8個村3.2萬畝荒溝地流轉到自己企業,一次性為群眾支付土地流轉費2000多萬元。然後成立了絲路天臺生態現代農業示範基地,通過發展苗木種植、旅遊度假、鮮果採摘、農産品深加工等,把農業、商業、旅遊業都發展起來,讓城市人到溝裏去住小木屋、睡房車或土炕、體驗極限運動。
盧效平説,通過實施項目和國家級就業扶貧基地的創建,可帶動周邊地區貧困群眾3500人,實現就近就業,人均增加收入1.2萬元。目前,該項目已被認定為“國家級就業扶貧基地”。
據了解,絲路天臺項目只是彬縣産業扶貧系列中的一個,全縣目前已有26個産業扶貧項目開花結果。彬縣縣長王宏志説,他們把産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治本之策,為此制定了包括“企業+股權+貧困戶”,讓脫貧産業強起來;“能人+經濟實體+貧困戶”,讓脫貧産業多起來;“政府+股權+貧困戶”,讓集體資産活起來;“企業(基地)+貧困戶”,讓貧困戶的身份變過來等政策措施。
扶貧“8+4” 貧困戶一個都不能少
事實上,彬縣縣委、縣政府始終將脫貧攻堅作為統攬全局的頭等大事和一號民生工程來抓,他們在“八個一批”的基礎上,又增加了4個部門,形成“8+4”扶貧新模式。
據介紹,彬縣扶貧模式中的“八”是指各區縣普遍實行的扶貧方向,包括産業發展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社保兜底、轉移就業、教育支持、醫療救助、危房改造、生態補償8個方面。為保證扶貧更加有力,不留死角,彬縣又增加了廣電、殘聯、電力、交通4個牽頭部門。
“8+4”扶貧新模式的實施,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全縣僅産業扶貧中的26個産業園,就帶動了2299戶貧困戶,還利用中央和省上資金,扶持全縣9584戶貧困戶自主發展産業;在易地搬遷方面,全縣15個安置點已全部開工建設,760套安置房已封頂,入住128戶;在教育扶貧方面,已培訓農民8期2108人次;在就業扶貧方面,已安排約4000人外出務工或參加本縣公益性崗位……
通過打好脫貧攻堅組合拳,彬縣的扶貧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果。據統計,全縣建檔貧困戶8311戶2.8萬人,截至目前,已脫貧2621戶9376人。該縣還將健全長效機制,理順工作體制,激發內生動力,加強幫扶力量,確保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董蕓 王衛平 敖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