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大荔冬棗:走品牌發展之路

陜西日報2017-09-12 10:45:49

  金秋的東府大荔,到處彌散著冬棗的清香,棗農的面孔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作為中國冬棗第一品牌的大荔冬棗進入了採摘旺季。9月8日,記者走進大荔冬棗的發源地大荔縣安仁鎮小荀村實地探訪。

  大荔冬棗 富民強縣的特色産業

  在小荀村黨支部書記荀新榮家寬敞明亮的客廳裏,荀新榮將大荔冬棗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

  “村上以前大量種植梨棗。2000年左右,棗農馬紹興從山東引進冬棗,在梨樹上嫁接,果子比其他大棗更為香甜,大家吃了讚不絕口,投放西安市場後被一搶而空。”荀新榮説,“口感好才能口碑好,市場其實最公平,好的産品不愁賣。”馬紹興全家很快種了50多畝冬棗,帶動了四鄉八鄰大量栽種。2010年,馬紹興離世,他的3個兒子繼承了他的冬棗事業,更多的大荔人也開始種植冬棗。

  “説來也怪,大荔冬棗從山東引進,口感和品質卻比山東的好。大荔擁有獨特的光照、水肥、氣候條件,專家説冬棗最適合在大荔的河灘鹽鹼地種植。”荀新榮説,“短短十幾年,大荔冬棗給農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冬棗種植區人均年收入由幾百元增加到兩三萬元。家家小洋房,戶戶私家車,冬棗給大傢夥兒帶來了全新的幸福生活。”

  其實,小荀村只是大荔縣的一個縮影。據縣果業局負責人介紹,全縣冬棗栽植面積以每年3萬畝至5萬畝的速度遞增,發展到目前的38萬畝,産量達到35萬噸,總産值超過38億元。冬棗的産業化格局已逐漸形成,目前全縣有26萬人和300余家企業直接參與冬棗的基地建設、産品銷售、貯藏保鮮、物流快遞等。冬棗已成為拉動大荔縣域經濟增長的強勁板塊,成為富民強縣的特色支柱産業。 

  大荔縣先後榮獲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中國棗鄉、全國冬棗名縣等稱號,並於2016年參加全國農産品地理標誌品牌價值評價,品牌價值達38.67億元,位列2016中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榜20強。大荔冬棗成為2016年G20杭州峰會專供水果和首屆世界蘋果大會鮮棗類唯一大會專供果品。全縣獲得無公害農産品認證企業12家、綠色認證企業2家、有機認證企業3家。  

  全力打造 大荔冬棗區域公用品牌

  大荔冬棗這一區域公用品牌,無疑是舉全縣之力創建的。“誰砸大荔冬棗的牌子,就砸誰的飯碗。”在冬棗主産區大荔縣安仁鎮街道兩旁,到處可見這樣的橫幅。安仁鎮黨委書記劉偉強説:“我們要求大家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切實保護好大荔冬棗的品牌形象,嚴禁違規用藥和摘青上市。”

  2015年,縣上制訂了《大荔冬棗區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辦法》和《大荔冬棗區域公用品牌生産技術標準》,堅持“四統一、一加強”的原則,即統一品名、統一標準、統一評估、統一包裝以及加強市場監管。縣果業局與相關部門聯合組成果業品牌市場監管小組,依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標準,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市場管理,以果品品質安全監管為核心,確保大荔冬棗持續健康發展。

  縣農檢中心加大了對冬棗生産基地的監管力度,開展例行巡查和抽檢,確保冬棗上市全部符合品質安全標準。同時,啟動大荔冬棗追溯體系制度,指導冬棗企業、合作社融入市果業局的果品品質安全追溯平臺,建立大荔冬棗網上追溯查詢生産銷售體系,確保大荔冬棗的品質安全。

  縣農業執法大隊對全縣969戶農藥經營戶清理整頓,實行“四嚴控”,即嚴格控制門店、嚴格控制源頭、嚴格控製品種、嚴格控制農藥市場。對定點經營管理的27戶高毒農藥經營戶嚴格落實“五項制度”,即購進備案制、經營專櫃制、銷售臺賬制、購買實名制、公開承諾制,確保高毒農藥在經營過程中銷售信息100%可查詢,流向100%可跟蹤,品質100%有保證。

  大荔冬棗這一區域公共品牌,並非人人都可以使用,而是設置了較高的門檻。縣上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資源、強化培育、扶優扶強”的思路,選擇有實力、信譽好、有銷量、有基地的安友、百果王、綠苑、綠恒、儂藝、曉彬、群力等合作社及天元水果超市率先使用大荔冬棗區域公用品牌,將其由少到多、由小到大逐步全面推開。

  在縣果業局的扶持下,大荔百果王電子商務公司、安友果品合作社、綠苑紅棗專業合作社等在北京、深圳、瀋陽、昆明等地設立大荔果品形象店,店舖懸挂“陜西(大荔)果品形象店”標誌牌,以前店後庫為基本構架,側重於果品配送、團購,以果品零售為補充,將大荔果品形象店建成具有産品銷售、品牌推介、信息蒐集等功能的果品專賣店,成為大荔冬棗的直銷窗口。

  現在,大荔冬棗每天通過上百輛貨車運往省外,已經覆蓋了全國大中城市,並在各大電商平臺持續熱銷。( 記者 盧新智)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