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精準扶貧看佛坪】當枯木遇上文創:文化創意産業走出脫貧新路子

國際在線2017-09-21 13:32:14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李妍):在漢中市佛坪縣迴龍寺村,53歲的向連青在佛坪縣迴龍寺文創協會正在製作盆栽,在幾年前,他還是村裏的貧困戶,現在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有了自己的副業——製作盆栽産品。據了解,在漢中市佛坪縣迴龍寺村像向連青這樣依靠加入文創協會以及參加多種合作社來實現脫貧的村民有46戶,84人。

  迴龍寺村地處石墩河鎮庫區移民新集鎮所在地,扶貧工作一直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頭等大事,近年來通過文化創意産業走出脫貧新路子。

  活動_fororder_圖片7_副本

  石墩河鎮庫區依山傍水,植被良好(李妍 攝)

  變廢為寶 枯木成為貧困戶發展産業的新途徑

  迴龍寺村位於引漢濟渭工程的“尾庫”,依山傍水,植被良好。當車子拐彎駛入村子時,一片徽派建築映入眼簾,讓人眼前一亮。

  “竹筒載紅粦,朽木配多肉,山花入酒瓶,苔蘚石上生。”這是漢中市廣播電視臺駐迴龍寺村第一書記杜彥欽為迴龍寺文創協會寫的簡介詩。該協會成立於2016年,主要進行竹木器加工,花卉苗木培育,傳統手工藝品製作,文化創意産品製造、旅遊紀念品開發等。

  活動_fororder_圖片8_副本

  將枯枝、樹樁經過加工變成栽植多肉的花盆(李妍 攝)

  活動_fororder_圖片9_副本

  將竹子經過加工變成栽植多肉的花盆(李妍 攝)

  “多虧了第一書記的到來,讓我們把這些隨處可見的枯枝、竹子、河石利用起來,以前大夥沒人注意這些。”向連青興奮的説到。在杜彥欽帶領下,將原本在山上、河裏只能腐朽爛掉或當柴燒的枯枝、樹樁,隨處可見的河石、竹子,經過加工,變成栽植多肉的花盆和原生態裝飾材料品。

  目前,村民從最初的收集、加工、移植山花野草,發展為通過製作創意綠植盆栽等手工藝品,實現了變廢為寶,成為貧困戶發展産業獲取經濟效益的一種新途徑。

  活動_fororder_圖片10_副本

  漢中市廣播電視臺駐迴龍寺村第一書記杜彥欽(張勇 攝)

  “我們這裡以‘宜居宜遊’作為主打理念,採用‘文創協會+鄉村旅遊+農戶貧困戶’發展模式,帶動農戶和貧困戶每戶年平均增收2000元。”迴龍寺駐村第一書記杜彥欽介紹。

    文化牽頭 探索扶貧新模式

  “扶貧不是把錢直接給貧困戶,而是要讓村民掌握賺錢的方法。”杜彥欽説。

  “我們計劃新建一座200平方米的文創産品展示廳和100平方米的文創産品加工作坊,讓更多的項目加入進來,融合高雅藝術形式,多方面推動産業發展。”杜彥欽表示,菖蒲盆栽也是他們一個特色項目,菖蒲清香,中國文人自古以來都有用來裝飾書房的習慣,迴龍寺村擁有大量的菖蒲原材料,以此作為載體,成為文創産品的生産加工基地。

  目前,該協會與村鄉村旅遊相融合,帶動發展鄉村農家樂4戶,農村電子商務2戶,年生産各類文創産品5000余件,實現銷售收入30萬元。未來,協會將結合地方民俗文化節慶活動,積極引導村民開展鄉村旅遊産品研發、加工、銷售,給村民帶來發展的新思想、新觀念、新希望。

  “石門水庫是漢中著名的旅遊景點,風光優美宜人,僅2017年春節‘黃金周’期間接待到訪遊客18780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4萬元。石門水庫的蓄水量為1億立方米,而我們庫區建成後蓄水量將是7億立方米,是石門水庫的七倍。”杜彥欽表示,未來迴龍寺村發展前景將十分廣闊,重點打造文化創意鄉村旅遊,走出一條致富新途徑。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