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落有致的民居、金黃的稻田、連綿的山脈,構成了富美的鄉村畫卷。
“長煙碧空雲岫,沃野千里金秋。遠山黛眉長,稼穡喜獲豐收”,九月的勉縣繁忙而喜悅,全縣14.5萬畝水稻進入豐收的時節。自古以來,勉縣就有“西北小江南”“魚米之鄉”的美喻,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從該縣穿流而過,衝擊形成了土壤肥沃的漢中盆地,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今年以來,勉縣穩步推進綠色高産水稻基地建設,機械插秧面積逐步擴大,示範推廣機械插秧8420畝,水稻直播1640畝,全縣水稻較去年畝均增産2.6%。走進田野,到處瀰漫著稻香和泥土的芬芳,放眼望去,遍地金黃,沉甸甸的的稻米壓彎了稻桿;各式各樣的收割機、運輸車在田間穿梭;一袋又一袋的稻米被運出田間,辛苦勞作半年的農民們終於綻放出喜獲豐收的笑容。(通訊員 蔣虛 徐鵬)
天蕩山下,大片即將成熟的稻子承載著農民的希望。
在新鋪鎮漩水坪村,形狀不一的稻田組成了一塊大地的調色板。
夕陽下,辛勤勞作的人和大地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
駕駛收割機的小夥露出羞澀的笑容。
人們將收割後的稻米裝入車中,生怕撒漏在田裏。
履帶式的收割機進入稻田作業還需要用鐵板搭一座“便橋”。
剛下過雨,車子陷入泥裏,人們奮力將車推出。
有的老人還是願意用傳統的手動機械方式將稻穀分離出來。
收割是一項體力活,大家需要不時的休息一會,補充體力。
坡地上的水田收割機無法駛入,人們將簡易的機器搬到田裏。
褒城鎮鄒寨村的無公害水稻和泥鰍綜合混養基地也喜獲豐收。
勤儉節約了一輩子的老人不願意浪費一粒米,繼續用篩子篩出稻稈裏殘留的稻穀。
收割機採用低茬收割的方式,將稻桿粉碎還田,極大的減少了秸稈焚燒現象。
遇到好天氣,老人趕忙將收割的稻穀攤開晾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