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壺口瀑布照片,氣勢磅薄,視覺震撼 本報記者王曉峰攝
九曲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作為母親河的心臟,壺口瀑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魂魄。
《中華根脈聖境陜西風流還看今朝》主題展中,黃河壺口瀑布那張照片受到的關注度最高。
長12米的照片中,滾滾黃河波浪翻滾,驚濤怒吼。站在照片前,耳邊仿佛響起了那段熟悉的唱詞: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這張照片是如何拍攝完成的?昨天三秦都市報記者聯繫上作者——惠懷傑,聽他講述創作背後的故事。
上百張照片中
選出的這張最具代表性
當初布展時,為了選出一張闔適的照片,可是費了不少工夫。
作為此次展覽圖片的總統籌,陜西日報社新聞攝影部副主任楊小兵的電腦裏,有百餘張壺口瀑布的照片。有的是各地選送的,有的是攝影記者拍的,還有旅遊部門推薦的。
這些照片,有體現黃河春夏秋冬四季的,有在瀑布邊打腰鼓的,還有遊客在瀑布旁合影的……
“其實每一張都拍得特別好,但是我們想做到完美,所以這張主圖遲遲定不下來。”楊小兵説。
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小兵想到了著名攝影師惠懷傑——其曾被譽為“拍攝黃河壺口第一人”。遠在北京的惠懷傑得知情況後,當天就篩選出了10張他滿意的照片發了過來。其中,就有現在展出的這張。
拍攝距離主瀑大概百餘米
“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拍攝黃河直到現在。”電話中,惠懷傑告訴記者。1996年,他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黃河壺口瀑布》攝影展,當天晚上《新聞聯播》作了報道,其中一幅壺口瀑布照片被人民大會堂永久收藏並懸挂。“現在中學課本中所使用的黃河壺口瀑布的照片就是我拍的。很多孩子十幾歲的時候就看我的黃河照片,現在他們的孩子也在看。”
惠懷傑介紹:“可能是小時候受《黃河大合唱》影響太深了,所以對黃河有種由衷的敬仰。”他透露,展出的照片拍攝于幾年前,“我當時站的那個位置,距離壺口主瀑大概100多米。最終的大圖是由20多張照片拼接而成的。”
二十多年前租飛機拍攝黃河
認識惠懷傑的人都説,他拍起黃河不要命——把車開到岸邊,將繩子一頭拴在越野車上,另一頭拴在自己腰上,然後再下到距離水面很近的地方。
1993年,為了完成央視一部名為《希望的熱土》的紀錄片,惠懷傑租了一架飛機在陜北大地上飛了12個小時。當時,航拍技術遠沒有像現在這麼普及。“坐飛機拍攝黃河,我算得上第一個。”
這一次,他對壺口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從高空中看,黃土高原就像一個雄偉的男人,山山峁峁是人的動脈、骨骼,包括隆起的肌肉。尤其是飛到晉陜大峽谷上方,再看底下的黃河,沒有了往日的那種咆哮,反倒像一個溫順的女子,躺在一個非常雄壯的男人身邊。”
惠懷傑對黃土高原又産生了新的認識。
黃色的大河,涌流在秦晉間的大峽谷中,奔騰不息,奮發向前。“象徵著陜西人民不屈不撓的偉大精神。”(記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