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資料圖)
觀眾參觀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古代文明展。(記者 袁景智攝)
鎏金銅蠶。(資料圖)
唐墓壁畫《客使圖》。(資料圖)
鑲金獸首瑪瑙杯。(資料圖)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期間,在陜西省各文博單位感受傳統文化、追尋文化記憶的觀眾達到了1436萬人次。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折射出璀璨的中華文明,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令觀眾印象深刻。
“鎏金銅蠶”見證絲綢之路變遷
今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提到了見證古絲綢之路歷史的“鎏金銅蠶”。一時間,“鎏金銅蠶”迅速引起媒體關注並爭相報道。
1984年12月,安康市石泉縣池河鎮農民譚福全和兒子譚可寶在河水中淘金時,在沙坑裏發現了這枚幾乎和真蠶同樣大小的“鎏金銅蠶”,周圍還有若干枚五銖錢。這件“鎏金銅蠶”如成人小拇指般大小,通體長5.6釐米,上身略微彎曲,頭部微微上揚,就像正要吐絲的樣子。該件文物經專家鑒定為漢代“鎏金銅蠶”,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如今,“鎏金銅蠶”也因見證了絲綢之路的變遷而被更多人知曉。
“鎏金銅蠶”的重見天日,成為絲綢之路上交流融合的見證。文化學者肖雲儒認為,“鎏金銅蠶”傳奇千年,印證絲路情未了。古絲綢之路從來都是互通有無、互惠互利的,絲綢、茶葉、瓷器經這條路走向世界,西域物産經此引入中國。
在古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有很多見證絲路興盛的文物,“鎏金銅蠶”只是眾多文物遺存的“冰山一角”。上世紀70年代,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銀器,也是見證古絲綢之路交往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其中一件鑲金獸首瑪瑙杯,無論造型和製作工藝,都具有濃郁的西方特色。可見在唐代,陜西與絲路沿線國家的交流豐富多彩,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改變。
重要考古發現的國寶級文物
我省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多達37萬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100多萬年。其中,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漢唐金銀器獨步全國,唐墓壁畫舉世無雙,可謂琳琅滿目、精品薈萃。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的18件國寶級文物中,有兩件是從不出境展出的,其中之一是一把唐代的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式銀壺。這件盛唐著名銀器于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通高18.5釐米,是唐代中原漢族與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證。這件倣皮囊形銀壺,器腹兩面均錘出一馬銜杯紋,馬頸係飄帶,昂首揚尾,似作舞狀。紋飾鎏金,形制優美,圖案別致,製作精美。圈足內有墨書一行:“十三兩半。”整個壺的造型是模倣北方遊牧民族的皮囊壺製成。壺身為扁圓形,上方一端開有豎筒狀小口,壺蓋帽為錘揲成型的覆蓮瓣,頂中心鉚有一個銀環,環內套接了一條長14釐米的銀鏈和提梁相連,壺肩部焊接著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狀提梁。壺身兩側模壓出兩匹相互對應、銜杯匐拜的舞馬形象。銀壺通體拋光,舞馬、壺蓋、弓形提梁和同心結處均鎏金。
唐代的馬不僅廣泛地應用於戰爭、交通、運輸等領域,還大量用於宮廷貴族的社交和娛樂活動中,其中唐玄宗時期的舞馬最為特別。據《明皇雜錄》記載:唐玄宗時,宮中養了好幾百匹舞馬,玄宗經常觀看並親自訓練。每逢玄宗生日(即韆鞦節)時,宮中都要在興慶宮的勤政務本樓下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並以舞馬助興。此時的舞馬披金戴銀,在《傾杯樂》的樂曲中翩翩起舞。一曲結束之後,舞馬銜起地上倒滿酒的酒杯到皇帝面前祝壽。唐朝文人曾寫下許多有關舞馬的詩詞:“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等都是對當時場景的真實描述。銀壺上的舞馬銜杯造型,正是當時祝壽情景的真實再現。舞馬銜杯祝壽這種宮廷娛樂形式在歷史舞臺上銷聲匿跡,卻永遠被定格在這件銀壺之上。
鑲金獸首瑪瑙杯也是不能出境展出的珍貴文物之一,它是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中的一件。説到這批文物,有著神奇的出土故事和傳奇的待解之謎。1970年10月5日,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施工現場,民工們挖地基時露出了一個陶甕。甕蓋被打開後,滿罐子的寶貝出現了,這些唐代遺物就這麼從天而降,這件事情很快就被彙報到當時的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後來,考古專家又在陶甕的北側勘探出另一個同樣大小的陶甕和一個小銀罐,鑲金獸首瑪瑙杯便藏于這個銀罐內。40多年過去了,這批文物被完整保存下來。“1991年成立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時候,何家村窖藏便劃了過來。”陜西歷史博物館保管部主任梁彥民回憶説:“自2010年4月以‘大唐遺寶——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的主題展出後,該展覽獲得第九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殊榮。”鑲金獸首瑪瑙杯出土于20世紀重要的考古發現“何家村窖藏”,因此,該件文物同那批珍寶一起成為傳奇。
唐墓壁畫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獨具特色的珍貴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精品壁畫近600幅,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其中5件(組)18幅被國家定為國寶級,69件(組)82幅被定為一級品。唐墓壁畫以風格獨特的建築、簡約傳神的人物、特色鮮明的器物、簡潔明快的山水和栩栩如生的動植物,描繪了當時的禮儀規範、生活習俗、服飾特色、娛樂方式與建築風格,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讓珍寶惠及民生
8月22日,中央電視臺大型文博類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在北京召開項目啟動會,陜西歷史博物館3件“鎮館之寶”將於11月在央視亮相。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豐富的文物藏品中,商周青銅器、唐代藝術與色彩的巔峰之作唐三彩、何家村精美絕倫的金銀器以及唐墓壁畫,無不代表著璀璨的中華文明。
陜西歷史博物館是我省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名片,在國內乃至國際博物館界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陜西歷史博物館開館至今,每年都有上百萬人次慕名前來參觀。25年來,陜西歷史博物館共接待參觀者2500萬人次。陜西歷史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強躍説:“讓國寶文物‘活’起來,不只是讓觀眾欣賞一件陳列品,更是要讓觀眾感受到‘生命’的傳奇,讓觀眾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同時也了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移動互聯網技術在各個領域高度滲透。依託先進的網絡科技手段,全省博物館通過全面整合文物信息資源,採用動態模擬、三維演示等數字化展示手段,將包括陜西歷史博物館在內的全省實體博物館豐富的館藏文物呈現在觀眾面前。據強躍介紹,從2012年8月28日陜西數字博物館正式開通上線後,已有132家博物館進駐陜西數字博物館,存錄數字藏品50多萬件,推出虛擬展覽110個,觀眾瀏覽量超過86萬次。另外,我省建立了數字博物館的實體體驗館,在全省100多萬件文物中,精選1000余件珍品進行多維度的數字化信息處理,讓觀眾身臨其境地“觸摸”明星文物,並根據觀眾在數字館的留言及藏品的點擊率,展出觀眾喜愛的藏品。陜西歷史博物館還建立了數字網絡電臺,通過熱線直播博物館藏品信息、熱點事件和最新動態,實現博物館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記者 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