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930週年華誕活動現場(楊舒曼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楊舒曼):長安故地,保留著中華文明最根基的周秦漢唐;貞石不朽,薈萃著長久傳承最重要的文化記憶。10月29日,肇建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安碑林迎來了930週年華誕。
西安碑林作為古代石刻專題收藏博物館,唐代墓誌在藏品中佔據重要地位。在西安碑林肇建930週年華誕之際,西安碑林博物館特別策劃“桃花依舊-----唐代詩人墓誌特展”,“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讓普通觀眾有機會“走進唐代歷史、領略文學家的生活世界”。
“桃花依舊-----唐代詩人墓誌特展”現場(楊舒曼 攝)
本次展覽以西安碑林博物館所藏唐代詩人墓誌為主,選調了南京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等國內十余家文博單位珍藏的48件唐代詩人墓誌與相關展品。展覽共分《巾幗文宗 後宮才女:上官婉兒的詩歌藝術》、《青石不朽 斯人永恒:墓誌上的詩人影像》、《文能曠世 書可長存:詩人筆端流露出的撰與寫》、《中唐文韻 大歷才子:詩人盧綸的家族墓誌》、《樂章送行 幽冥長生:墓誌上的唐代輓歌》五個單元,基本涵括了唐代詩歌各時期的代表詩人及各種類別,再現沐浴在大唐春風裏的那一簇簇依舊夭夭灼灼的舊時桃花。
據了解,展覽力求突破傳統做法,通過專題單元的方式,以文物為主線,以相關人物的詩歌等文學成就為隱線,選擇唐代墓誌中與文學關係較為密切的個體文物,傳播墓誌在唐代文學中的獨特作用,並通過文物給觀眾更直接的文學觀感。
通過上官婉兒墓誌展示(楊舒曼 攝)
上官婉兒作為初唐詩風轉變過程中的代表人物,與其祖父上官儀都是詩壇上的風雲人物。上官儀總結出的“創造六對、八對之説”格律詩規則對詩歌普及産生了重要作用,並形成了綺錯婉媚、格律工整的“上官體”。
歷史上,上官婉兒文華出眾,曾竭力鼓動帝王從事文化群體創作,並以個人的品鑒才能影響了武則天至唐中宗時期朝廷上下的文學風尚。共留存詩歌32首,尤其以《彩書怨》中“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而膾炙人口,詩風自然平淡、返璞歸真是。近年來,隨著上官婉兒墓葬的發現,她在內政與文壇上“稱量天下”的雙重才華及其生命軌跡開始更加鮮活地展現在世人眼前。
《全唐詩》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刻本西安碑林博物館藏(楊舒曼 攝)
據了解,此次展覽是唐代著名詩人墓誌的首次集中展示,不乏近年考古新發現墓誌的首次亮相,多數西安碑林藏詩人墓誌也為首次集中展出。西安碑林博物館的藏品系列中紙質類文物數量多達四千多種,其中古籍善本不乏珍品,為了更好地展示西安碑林的收藏,在“桃花依舊”展中,館方選取了多種館藏古籍善本進行輔助展示,除了增加展覽的可觀性,同時也讓歷來少為人知的碑林館藏古籍活起來,使展覽的學術性和觀賞性進一步增強。
此外,展覽還設置了墓誌拼圖、唐詩拼圖、拓本列印、留言墻等遊客互動參與遊戲項目,以增強社會教育活動,給觀眾更直接的文學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