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季即將開始,為了有效地治污減霾,陜西省政府印發《2017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昨天下午,陜西省環保廳召開新聞發佈會,省環保廳副廳長郝彥偉、省大氣污染治理辦公室主任姚曉軍就有關情況進行了解答。
《方案》明確要求:2017年11月1日到2018年3月31日,各市區細顆粒物排名PM2.5平均濃度同比大幅下降,優良天數明顯增加,重污染天氣明顯減少。為了實現該目標,《方案》從攻堅目標、攻堅任務、全力應對重污染天氣和保障措施四部分做了細化。這也是首次針對秋冬季大氣污染出臺一個攻堅方案。
陜西省今年年初出臺鐵腕治霾“1+9”行動方案。目前成效如何?郝彥偉將今年前三季度的情況與全國和京津冀做了一個對比:“空氣品質同比改善情況好于全國的平均水準。關中地區好于京津冀的改善情況。體現在優良天數、PM2.5和PM10中。”
姚曉軍透露,《方案》中一些措施和“1+9”不同。“比如錯峰生産,過去我們只針對水泥塑膠生産企業提出要求,今年除了水泥之外還擴大到建材行業,像鋼鐵、焦化、化工、陶瓷,都明確提出了錯峰的要求,包括限産。”
郝彥偉補充説道:“因為現在污染物的排放情況總體遠高於空氣品質的環境容量,加上今年的氣候狀況可能會嚴峻,因此,必須在冬季進行更加嚴厲的措施。”
郝彥偉透露,今年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的標准將降低。比如,綜合指數預測出現1天200以上的天數,就要發藍色預警;2天200以上的就要拉黃色預警;3天200以上就要拉橙色預警,4天200以上是紅色預警。
“在紅色預警情況下,限行和停課採取一些柔性措施。過去在限行方面採取24小時全部行政區域的限行,對生活帶來影響。今年做了適度的調整,重點在白天進行限行,在晚上和非建城區範圍適當有所放鬆,儘量把影響程度降到最低。”(記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