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彬縣抓農業産業發展 拓農民增收渠道

三秦都市報2017-11-10 15:17:47

  彬縣抓農業産業發展 拓農民增收渠道_fororder_a75c95576886877dcd12c3334ccf317a_img_0_633_161_111_副本

  草莓園生産大棚

  彬縣抓農業産業發展 拓農民增收渠道_fororder_a75c95576886877dcd12c3334ccf317a_img_5_761_201_110_副本

  果園機械化噴藥

  彬縣抓農業産業發展 拓農民增收渠道_fororder_a75c95576886877dcd12c3334ccf317a_img_0_871_200_134_副本

  小麥機械化收割

  彬縣抓農業産業發展 拓農民增收渠道_fororder_a75c95576886877dcd12c3334ccf317a_img_439_605_237_139_副本

  現代化果園採摘

  彬縣抓農業産業發展 拓農民增收渠道_fororder_a75c95576886877dcd12c3334ccf317a_img_303_728_124_161_副本

  北極鎮融誠興業産業扶貧園車間北極鎮融誠興業産業扶貧園車間

  深秋時節,瓜果飄香,林木蔥鬱。走進彬縣絲路天臺現代生態農業示範基地,一排排苗木如同威武的士兵,身板筆直,屹立在群山空曠之地;一株株菊花如同身著綠裝的少女,身態婀娜,在微風中翩翩起舞……近年來,彬縣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把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科技農業結合起來,以特色拉動規模,打出了鞏固提升農業優勢主導産業,加快發展農業特色産業,著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一系列打造現代農業強縣的“組合拳”,有效助推了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步伐。

  建基地 樹特色 産業基地遍地開花

  近日,彬縣太峪千畝草莓産業脫貧示範園裏,綠浪翻滾,萬木爭榮,一派繁忙景象。與平日見到的草莓園不同,這個基地的草莓不是生長在地裏,而是長在一排排架子上。該項目佔地1000畝,集草莓生産、冷藏、銷售于一體,旨在打造陜西最大夏季無土栽培草莓採摘園。預計日産新鮮草莓2000公斤以上,年産值2000多萬元。

  其實,太峪鎮的無土栽培草莓基地只是彬縣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新民現代農業示範園、太峪鎮夏季草莓無土栽培採摘園、香廟鎮蘆河村設施大棚葡萄示範基地、龍高鎮龍馬村蘑菇生産基地、龍高鎮全程機械化果業示範基地等5個基地已被農業部認定為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彬縣也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縣。全縣已形成以産業帶基地、以基地促産業的良好格局。

  抓龍頭 促引領 打造龍頭企業品牌

  9月8日,彬縣農産品加工園區內,彩旗飄飄,鼓樂齊鳴,禮炮聲聲。由北京融誠興業基金投資有限公司投資8.5億元建設,集果蔬生産、儲藏、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全産業鏈“三變雙五”扶貧模式至此步入新的階段。該産業園的建設,將對彬縣現代農業發展産生巨大的示範推動作用。

  據悉,彬縣堅持大産業構建、大集團引領,培育發展了一批産業鏈長、市場份額大的農業龍頭企業。重點培育了由陜西興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佔地10000畝的水口鎮萬畝油用牡丹基地;由陜西正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6000萬元建設的彬縣韓家萬畝核桃溝等項目。目前,全縣已建成2個省級、11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通過招商引資,已有陜西海升集團、陜西興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0多家工商企業投入20多億元落戶該縣發展現代農業。

  延鏈條 增效益 特色農業亮點紛呈

  今年以來,彬縣圍繞“生態、高效、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目標,以“十百千萬”工程建設為契機,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逐步構築現代農業産業體系,實現特色農業由數量增長型向品質效益型轉變,特色農業發展亮點紛呈。

  在彬縣龍高鎮蘆河村口,一片300畝大型葡萄園映入眼簾,一排排大棚蔚為壯觀。走進葡萄大棚,一排排整齊的葡萄藤翠綠碩壯,在葡萄藤間的空地裏,還培育著幼苗,藤蔓之間的果實已套上了紙袋。

  近年來,彬縣以永樂鎮安家河村和馬家河村為重點,新建西甜瓜生産基地200畝;以永樂鎮和水口鎮為重點,新建花卉苗木基地500畝;以新民鎮早飯頭村為重點,建設大棚蔬菜生産基地1000畝;以韓家鎮元朝村為重點,建設小雜糧基地1000畝;以車家莊鎮為重點,建設金銀花示範基地5000畝;以水口鎮屯裏村和張家堡村為重點,建設小麥良種繁育基地2000畝;以韓家鎮和永樂鎮為重點,建設中藥材示範基地1萬畝。

  如今,彬縣引導企業進一步延長産業鏈條,促進農産品向深加工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樹立品牌意識,用“優、特、精、綠”品種代替傳統大宗農産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特”,推出了“彬州梨”“小雜糧”“大晉棗”等一批名特優農産品,提升了農産品市場競爭力,提高了農業産業效益。(鄭文莉 陳奮翔)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