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有一技之長就至少有了生活的保障。
今天要説的他們,不僅有出色的手藝,還用這雙“巧手”創造了幸福的生活。而對於未來,他們也是充滿希望。
【95後小夥敦煌學藝 出師後到大雁塔雕刻木版畫】
陳鵬從小喜歡美術,畢業後到敦煌拜師,他的師傅武海花1994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一直在敦煌從事木版畫雕刻創作,並將木版畫做成個性化的旅遊紀念品出售。武老師見小夥靈性,又有不錯的美術基礎,沒有收他的學費。
一個月前,陳鵬離開敦煌,離開他的老師,獨自一人到西安大雁塔景區雕刻木版畫,賣木版畫。
一塊木板,一把小刀,陳鵬經過上底色、畫、雕、刻、點等工藝,一副栩栩如生的作品便完工了。這些工藝品的售價從上百元到幾千元不等。陳鵬説,在敦煌景區雕刻木版畫的攤店有十多家,但在西安的一些景區幾乎看不到現刻現賣的木版畫攤店。
到西安一個月,陳鵬已賣出30多幅木版畫。冬季是旅遊淡季,再加上剛到西安,賣出去的不是很多,但陳鵬相信喜歡木版畫的遊客會越來越多。
【甘肅夫妻西安城中村日蒸萬個饃 靠手藝打拼生活】
西安沙井村,29歲的余翔和26歲的妻子在賣剛剛出鍋的熱饃。蒸饃的籠屜有33層,一層籠屜蒸50個饃,每天他們要蒸6鍋,一萬多個饃。
余翔和妻子都是甘肅平涼人,到西安城中村蒸饃已6年。余翔説自己的父母就是蒸饃的高手,在他們的家鄉有很多人靠蒸饃的手藝外出打拼。
他們的大兒子6歲,一直帶在身邊,老二和老三放在老家由父母照看。每年都要到正月初一才能回家,過了初六就得返回西安。除了春節6天回家,他們都在忙著蒸饃。大兒子對父母很有意見,説父母從來沒有帶他去過動物園。
【夫妻賣肉20年最忙是冬季 日灌香腸千斤】
12月28日,西安市北郭門,70後蔣偉和妻子馮桂蓮在替顧客加工香腸,平時一天賣2頭豬,冬季灌香腸,一天能賣五六頭豬,一天要灌上千斤香腸。
蔣偉和妻子馮桂蓮從11月11日開始灌香腸,每天從早上5點半一直要忙到晚上11點。晾曬、收香腸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
蔣偉和妻子馮桂蓮是河南商丘人,1988年蔣偉接父親的班到國營食品站上班,殺豬賣肉。1997年夫妻倆帶著不滿1歲的女兒到西安打拼,他們蹬著三輪車賣白條雞,慢慢有點積蓄後就租了現在這個門面開始賣肉。2001年他們的兒子在西安降生,他們喜歡上了西安,在西安買了房。
【85後女子巧手做出金錢橘茶】
安康紫陽漢江邊,85後女子唐莉將家鄉的兩大富硒農産品茶和金錢橘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做出漂亮的金錢橘茶。
今年金錢桔賣不出好價,零售價1斤3元。唐麗説:“把金錢橘做成金錢橘茶,就能讓金錢橘增值。”
唐麗是今年開始做金錢橘茶的,在紫陽她第一個做金錢橘茶。唐麗把自己的製作過程拍成視頻,在朋友圈分享,有人説她不應該公佈製作過程,這樣別人也會仿製。
唐麗説:“一家做不成氣候,更多的人都來做,就能把小小金錢橘茶的産業做大。”
【紫陽大學生畢業返鄉 要讓家鄉千畝廢棄茶園重煥生機】
安康紫陽縣毛壩鎮岔河村,28歲的龍倫增2歲那年在火塘烤火時,火塘上煮沸的開水傾倒,水蒸氣瞬間毀了他的臉。
臉被毀容,但並沒有影響他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龍倫增説:“從小就這樣,也就覺得自己和別人沒有不一樣。”從小學到大學,龍倫增的成績在班裏都是拔尖的,2014年,龍倫增返鄉創業,養雞、做電商、開墾荒廢的千畝茶園。
如今,龍倫增已開墾出300畝茶園,今年已生産了1500公斤富硒綠茶,檢測結果令人欣喜,他們茶葉為符合歐盟標準的零農殘茶葉。
龍倫增説:“我們走的是高端市場,明年應該能收回開墾流轉茶園及建茶廠的300萬元投資,2019年我們就能盈利。”
事業剛剛起步,一天有忙不完的事要走,龍倫增對家鄉的富硒生態茶充滿了信心。
【西安網紅燒餅走紅 老闆:一天揉六袋面搟五六千個皮】
在西安,滿大街的肉夾饃、鍋盔。你要賣面點,那可不容易。可有一家網紅燒餅店卻走紅了。這位燒餅店老闆還是個帥小夥。
趙江輝,28歲,是這家燒餅店的老闆兼揉面師傅。大學畢業之後,就開始了賣燒餅生意。
趙江輝説:“大夥兒覺得賣燒餅就是老大爺老大媽在賣,我一個年輕小夥子感覺差異比較大。但是我特別喜歡燒餅,我也愛吃燒餅,我更喜歡做燒餅。我一天能搟皮五六千個,起碼是六七袋麵粉吧,沒想到生意還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