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天地清明,慎終追遠。4月5日,西鹹新區秦漢新城在周陵景區舉行“周禮天下 文明之邦”戊戌(2018)年周陵公祭活動。秦漢新城黨委宣傳部、文物局等負責人出席活動。新城相關局辦、街辦、基層文管所、入區企業等近千人參加公祭大典。
上午9時許,參與公祭的人員陸續到場,9:50公祭大典開始,擊鼓13通、鐘鳴九響、奏民樂、行大禮等儀式後,原咸陽市地方誌辦公室主任張英民作為主祭人宣讀祭文,參與祭祀的全體人員向文武成康行三鞠躬禮。最後所有參祭人員參加了巡陵活動,先後在周文王、周武王的碑前拜祭先祖。
伴隨公祭大典,現場還舉行了秦腔、秦漢戰鼓、民俗展演和系列書畫活動,吸引了眾多周邊群眾前來參與。
文化之祭 傳承創新傳統文化 打造文化之城
華夏文化,始於周朝,周禮天下,文明之邦。
這是一場文化之祭。西周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是周禮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周禮文化是一種以“德”為價值原則,以“禮、孝、和”為倫理觀念,以“民”為立國之本,以“法”為治國之根,以“和”為社會行動準則的完整而協調的古代文化體系,是中華民族保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主要內容包括以禮立序、以樂致和、以人為本、自強不息、忠誠無私、舉賢任能、禮讓為先、尊老愛幼等等。連孔子都對周禮文化十分推崇,曰:“鬱鬱乎,文哉,吾從周。”這也是孔子儒學産生的直接思想源頭。
周陵公祭源遠流長,自古就有“咸陽祭周,曲阜祭孔”的傳統。據記載,從西漢年間建祠奉祀,延續至唐、宋、元、明、清、民國和近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公祭周陵的歷史。官方祭祀始於北宋,以後歷朝歷代各有擴展和少許變化,但都以提升規格,擴大祭祀範圍為主。周陵公祭因嚴謹的祭祀程式,莊嚴肅穆的氛圍,獨特的民俗展示,在中華祭祖文化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周陵公祭禮儀已成功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周陵公祭,是四海華人同祭華夏文化始祖,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海內外華人聯絡與交流、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的一次盛會。
據悉,此次公祭也是秦漢新城舉辦的一場盛大文化活動。近年來,秦漢新城緊抓歷史機遇,依託區內豐富歷史文化資源,著力構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秦漢曆史文化集中彰顯區、大西安文化産業高地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旅遊目的地,致力於打造“文化之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明之祭 推進文明新風 培育愛國情懷
這是一場文明之祭。中華民族傳統節日蘊涵民族精神、凝聚愛國情感。周陵公祭,既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動,更是引導人們在慎終追遠、緬懷古人的情懷中認知傳統、尊重傳統、繼承傳統、弘揚傳統,增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2018年清明節,秦漢新城積極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系列主題活動,結合人文環境和民俗民風,按照涵育培養鄉風文明、促進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積極推廣網上祭奠、鮮花祭奠、植樹祭奠、悼文祭奠等文明祭祀形式,引導廣大市民用更文明、更環保、更安全的方式表達對先人先賢的緬懷之情。組織未成年人登錄文明網,參與網上祭拜,到革命烈士陵掃墓獻花,召開主題班會、國旗下敬禮等活動。
此次公祭活動由西安市文明辦、西鹹新區文明辦主辦,秦漢新城黨委宣傳部(文明辦)、文物局和周陵街道辦事處承辦,西北大學陜西文化産業研究院、周陵文物管理所、咸陽恒輝物流有限公司和周陵文院共同協辦。(供稿 西鹹新區秦漢新城管委會 編輯 吳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