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清明節陜西398萬觀眾走進文博單位

國際在線2018-04-08 16:57:58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消息:“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作為中國“時年八節”之一的清明節,既是緬懷先烈、思親感恩的日子,又是踏青賞春、種瓜種豆的時節。節日期間,來自海內外398萬人走進陜西文博單位,賞美景,“吃”文化大餐,慎終追遠,感受傳統文化。

  陜西文物系統參觀人數創新高

  清明期間,陜西省文博單位參觀人數創新高,同比增長18%。據統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參觀人數達170997人次,同比增加52.98%;西安碑林博物館接待觀眾10875人次,同比增長45%;黃帝陵接待觀眾14.2人次,同比增長7%,西安城墻接待觀眾5.7萬人次、同比增長9.7%;大唐西市博物館1.2萬人次,同比增長10%;渭華起義紀念館參觀人數9.1萬人次,同比增長21%;安吳青訓班紀念館8.2萬人次,同比增長32%;司馬遷墓祠紀念館20萬人次,同比增長21%;新開放的梁帶村遺址博物館10.5萬人次;延安革命舊址29.9萬人次、同比增長10%;陜西歷史博物館接待觀眾23510人次,漢景帝陽陵博物院接待觀眾3000余人次。

  【三秦大地 西安】清明節陜西398萬觀眾走進文博單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歷史博物館(陜西省文物局博物館 供圖)

 展覽和教育活動吸引眼球

  節日期間,陜西文博單位紛紛推出多項展覽和活動,邀觀眾賞春踏青、愉悅身心。以西安碑林博物館“桃花依舊——唐代詩人墓誌特展”、漢中市博物館“天漢古韻-漢中歷史文物展”、西安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陶韻泥裳—中國古代人物俑特展”、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客家探秘——福建三明客家民俗文物展”等新展覽吸引廣大觀眾前來參觀。此外,以陜西歷史博物館和漢景帝陽陵博物院聯合舉辦的“遊子尋春正清明”教育活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清明射柳 學寫秦小篆”教育活動、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中華石鼓園花朝節、風箏節活動” 、乾陵博物館 “妙手繪春 放飛理想——趣味風箏DIY”體驗活動等為代表的近百項公眾活動,通過節氣習俗講解、"種瓜點豆"體驗、清明蹴鞠體驗等寓教于樂的方式,讓觀眾在互動體驗中更深入地了解傳統節日從自然到人文、從物質到精神的發展嬗變。

 紀念館和革命舊址人氣旺

  清明時節,祭祭祀祖先、祭奠烈士、尋親尋脈,以“中華文明精神標識”黃帝陵為代表的陜西省內不少紀念館都舉辦了相關的祭祀活動。黃帝陵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盛事,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表達了中華兒女對黃帝的緬懷之情。此外,以榆林子長鍾山石窟,咸陽彬縣戊戌年公劉祭祀,渭南白水戊戌穀雨祭祀倉頡,漢中張騫紀念館的宗親祭祖、武侯祠和武侯墓祭祀活動為代表的祭祀活動和渭華起義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開展的烈士祭奠活動,讓人們通過宣讀告文、酹酒、灑掃、獻花、行禮及澆灌等儀式,表達對先賢的緬懷和敬仰,緬懷革命先烈,重溫紅色精神,促進中華傳統美德代代相傳,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古鎮、古村落等鄉村遊倍受青睞

  節日期間,以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古村落等帶動的鄉村遊成為遊客尋找鄉愁的一大亮點。以展示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為核心的各類社區博物館、傳統古村落、民俗博物館等都吸引不少近郊和回鄉觀眾前去參觀體驗,博物館裏與群眾生産生活息息相關的老物件勾起了大家“鄉愁”。此外,春暖花開時節,踏春賞花也讓部分文物點人氣爆棚。陜南的油菜花節、青龍寺的櫻花節、渭北的梨花節、大明宮第八屆風箏會、牡丹節的舉辦都是觀眾的熱點。青龍寺遺址博物館接待遊客16.5萬人次、高陵場畔農耕文化博物館接待觀眾21.2萬人次、勉縣武侯墓武侯祠共接待觀眾4.9萬人次、鳳堰古梯田生態博物館接待觀眾2.3萬人次、青木川古鎮10.8萬人次,大荔縣華原社區博物館接待觀眾1.2萬人次,寶雞陳倉區西秦大隊博物館接待觀眾2500人次。(供稿 省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處  編輯 李妍)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