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副主任翟北秦通報自貿試驗區建設情況(柳洪華 攝)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柳洪華):4月11日,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自貿試驗區成立一年來的建設情況及階段性成果。發佈會上,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自貿辦”)副主任翟北秦,從差別化改革和創新案例培育、“放管服”改革、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服務創新、人文交流、自貿試驗區保障體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
紮實推進差別化改革 加快“放管服”推進
2017年4月揭牌以來,陜西省自貿辦緊扣《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完善省級、片區、功能區三級工作臺帳和責任清單,加快推行“多評合一”“多圖聯審”“一口受理、並聯審批”等投資項目審批試點。
據了解,《總體方案》中明確的165項試點任務已全面啟動。其中實施“多證合一”綜合審批運行服務模式、簡化“資金池”管理等48項任務已經完成。同時,對前兩批自貿試驗區123項改革試點經驗進行了複製推廣。在差別化改革中形成了77個具有一定系統集成特點的案例,經第三方智庫機構評估,確定具有可複製可推廣的案例34個。
在“放管服”改革中,已有213項省級管理事權下放(委託)自貿試驗區辦理。制定了“陜西自貿試驗區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方案”,“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全面推開。依託市場準入“多證合一、多項聯辦”服務平臺,企業工商登記註冊辦結時限縮短至3個工作日以內。
著力提升貿易便利化 推動金融服務創新
為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促進貿易便利化和經濟合作交流,自貿試驗區建立了企業走出去“一站式”服務平臺,為陜西省企業走出去提供全流程一體化服務。據介紹,自貿試驗區融合了陜西省“通絲路”、出口水果電子監管及品質追溯系統兩個特色應用服務功能的國家標準版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上線運行,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創新推進“貨站前移”“艙單歸併”等24項監管服務措施,使通關效率提升30%以上。
除此之外,積極推進金融制度創新,著力打造“通絲路”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平臺,為市場主體在線提供人民幣跨境結算、報關報檢等10項“一站式服務”。據統計,截至2017年末,自貿試驗區內共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174家(其中法人機構6家,一級分行13家,二級分行3家),陜西省跨境人民幣結算達到339.23億元,省內外2686家企業、31家商業銀行的224個分支機構辦理了跨境人民幣業務,涉及境外銀行1589家,交易輻射109個國家和地區。
一年來,隨著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政策紅利的釋放,推動了營商環境的改善,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截至2018年3月底,自貿試驗區新增註冊市場主體14811戶(佔自貿試驗區揭牌前市場主體總數25558戶的58%),其中企業數12420戶(含外資企業164戶),新增註冊資本3478.05億元(含外資企業註冊資本9.56億美元),新增註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306家。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陜西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額1983.58億元,佔陜西省進出口總額2714億元的73.1%,其中,進口757.21億元,佔陜西省進口1019.53億元的74.3%,出口1226.37億元,佔陜西省出口1694.47億元的72.4%。
創建人文交流新模式 提升人文交流影響力
“一帶一路”人文交流重要支點建設是自貿試驗區使命之一。一年來,自貿試驗區積極推進信息絲綢之路建設,培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主體,打造國際化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平臺。
據介紹,目前已成功舉辦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國風·秦韻”海外陜西文化周系列活動,全年組織演出團隊赴12個國家和地區的31個城市舉行演出49場,“文化陜西”對外新形象有力彰顯。同時,成立絲路城市廣播電視媒體協作體、“絲綢之路”文物考古中心、旅遊信息服務平臺等,不斷推進文化領域合作,提升人文交流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