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柳洪華):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空港新城功能區,總規劃面積13.8平方公里,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臨空型自貿片區之一。自貿試驗區獲批以來,空港新城功能區作為空中絲綢之路的支點和陜西省臨空經濟的主戰場,堅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以“五星級服務”打造企業投資首善之區,整合放大“臨空+自貿+保稅”的疊加優勢,發展新興産業、開展國際産能合作,穩步推進自貿區建設,使其成為西安、陜西對外開放的空中門戶,全力助推“三個經濟”發展。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新增註冊市場主體354家
作為推行“3450”綜合行政審批效能體系改革的核心區域,空港新城功能區在全國首創“34協同、主體默認、容缺受理”新模式,通過減環節、優流程、壓時限,實現了3個工作日辦結營業執照、4個工作日辦結經營性許可、50個工作日辦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縮短辦事時間,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實施高端、特殊人才引進計劃,出臺航空物流扶持政策,2017年共發放産業、人才、貨代補貼共2782萬元,航班獎勵資金達7000萬元。
據了解,掛牌一年來,空港新城新增註冊市場主體354家,其中外資企業2戶,總註冊資本758.3億元,註冊資本總數佔西鹹新區總註冊資本的80%以上,接近陜西省註冊資本的四分之一。
對標國際通關標準 承接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
空港新城功能區創新以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模式,對標國際自由貿易區通關標準,積極承接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為此,開展了一系列通關便利化創新,積極推廣落實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應用,聯合海關、檢驗檢疫推行 “全天候、無假日”和7*24小時電話預約通關制度,通關作業無紙化率達到96.5%,機場海關進出口平均通關時間分別壓縮35.2%、33.8%,正不斷刷新著貿易通關速度。從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陜西省進出口總值3268.2億元,其中空運達到2355.6億元。
當前,陜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空港新城作為“三個經濟”重要承載地,將進一步釋放自貿試驗區紅利,著眼更高水準的開放標準,探索申報首個內陸型自由貿易港,加速“三個經濟”關鍵元素聚集,助力打造樞紐功能完善、門戶特色突出、流動經濟發達的臨空臨港型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