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ChinaNews閱讀

石峁遺址出土4000年前音樂“活化石”口弦琴在西安音樂學院首展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2018-05-22 08:40:06

  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宋佳):5月21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音樂學院、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與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聯合舉辦石峁遺址出土口弦琴新聞發佈會暨口弦琴首展開幕式。

  【考古 加顯示圖+移動列表+三秦大地 西安】石峁遺址出土4000年前音樂“活化石”口弦琴在西安音樂學院首展

  石峁遺址出土口弦琴新聞發佈會現場(攝影 宋佳)

  發佈會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領隊孫周勇首先向大家介紹了石峁遺址口弦琴的考古發現經過及相關背景材料。

  2016、2017連續兩年的發掘,石峁考古隊在皇城臺發現了數量巨大、品類豐富的各類遺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遺物。在數以萬計的各類骨器中,甄別出了一批重要樂器——口弦琴。

  石峁遺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製作規整,呈窄條狀,中間有細薄弦片,一般長約8-9釐米、寬逾1釐米,厚僅1-2毫米,初步統計不少於20件,與其共存的還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最新的測年數據顯示,這些口弦琴製作于距今約4000年前。

  【考古 加顯示圖+移動列表+三秦大地 西安】石峁遺址出土4000年前音樂“活化石”口弦琴在西安音樂學院首展

  石峁遺址出土骨制口弦琴(供圖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據了解,中國早期樂器最為重要的發現當屬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距今8000至9000年的骨笛,為早期管樂器。石峁遺址骨制口弦琴絕對年代距今約4000年,數量達二十余件,係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弦樂器,考古背景明確、共存器物豐富、結構完整、特徵明確,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口弦琴保持著人類樂器的原型特質,被稱為人類音樂“活化石”,具有廣泛的民族性,為世界上各個民族普遍使用,是一種世界性樂器,在古代曾承擔溝通神靈的作用。

  現代口弦琴是中國最小的民族樂器,流行于中國蒙古族、羌族、回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赫哲族、滿族,以及雲南部分少數民族中。國外的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歐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也擅用此類樂器。

  【考古 加顯示圖+移動列表+三秦大地 西安】石峁遺址出土4000年前音樂“活化石”口弦琴在西安音樂學院首展

  口弦琴演奏家陳志鵬現場演奏示範口弦琴(攝影 宋佳)

  【考古 加顯示圖+移動列表+三秦大地 西安】石峁遺址出土4000年前音樂“活化石”口弦琴在西安音樂學院首展

  口弦琴演奏家陳志鵬講解口弦琴演奏(攝影 宋佳)

    發佈會上,口弦琴演奏家陳志鵬現場演奏示範口弦琴,讓觀眾聆聽到了來自遠古時代的樂聲。最後,陜西省文物局文物處李斌處長宣佈口弦琴首展開幕,口弦琴首展將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展出15天。

 

 

編輯:李妍

—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