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陳嵐):近日,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和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管理學院院長厲新建在華清宮做了專家講座專題分享。會上,兩位專家針對文化旅遊融合現狀、中國實景演出發展趨勢、標準化建設發表了觀點。
文旅融合推動産業發展走向黃金時代
隨著2018年4月8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也正式掛牌。這一全新的改變不僅在行政機構上實現文化與旅遊的結合,也進一步推動兩個産業邊界的消融,將相對獨立和分割的産業形成聚合。從1978年至2018年,40年時間裏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人民生活需求也從物質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 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標上,文化業與旅遊業的目標是共同的,但在重心上旅遊業要更多地結合文化,把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正如魏小安表示,文化是旅遊最好的資源,旅遊是文化最大的市場。兩大産業相互交融、相伴相生,文化有利於旅遊的特色化、品質化、效益化發展,旅遊有利於文化的吸引力、競爭力、影響力提升。儘管目前國家城市級的文旅集團已經有114個,這些公司在整合城市優質旅遊資源的基礎上,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效應,經濟效益也較為樂觀。但遺憾的是,目前大部分公司的運作模式只是簡單“1+1=2”的文旅捆綁模式,沒有達到“1+1>2”的文旅融合。只有將文化做主導、形成有文化的靈魂才能拉動産業升級,助推全域旅遊發展。
厲新建也表示,民族文化不僅在於“有”,重要在於“知”。知之,才能內化,內化才能成為精神。文化只有在不斷溫習、參見、內省、發揚中才能延續它的光輝,而文旅融合恰好給人們重新領會傳統文化提供了機會,在推動國民素質提高的同時,也將文旅産業帶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
文旅融合譜寫旅遊演藝發展新篇章
隨著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旅遊成為常態化的生活選項。據統計,從1984年到2017年,國民人均出遊次數從0.2次增長到3.7次,增長了18.5 倍,國內遊客數量從2億人次擴大到50億人次,增長了25 倍。
伴隨旅遊次數、遊客數量增長的同時,旅遊者的需求也不斷提升。早期的旅遊者就想多看,只要看過了就夠了;現在旅遊者的需求是深入的體驗,這種體驗越深入感受越強,對一個城市文化資源的發掘就越有利,體驗式旅遊最容易出亮點的就是旅遊演藝項目。
多年以來,中國旅遊演藝的發展,既形成了旅遊領域的新業態,也成為文化領域的新亮點,文旅融合為旅遊演藝發展帶來了歷史機遇。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首席專家魏小安在“文旅融合、演藝突破、景區升級”講座上提到,隨著旅遊市場的潛力不斷增大,國內各大景區開始注重旅遊演藝的發展。從起初的紅磨坊模式到超越室內的實景模式,從印象模式到沉浸式體驗模式,不論戶外演藝、室內演出還是廣場演藝,其目的逃不開文化展示、産品創意和意境推崇。
《長恨歌》演出現場 (攝影 水蓮花)
以大型特色歌舞劇《長恨歌》為例,以驪山山體為背景,以華清池九龍湖做舞臺,以亭、榭、廊、殿、垂柳、湖水為舞美元素,運用領先世界水準的高科技手段,用舞劇的藝術形式對白居易的傳世名篇《長恨歌》所表現的愛情主題給予藝術再造。這種通過歷史故事的真實性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方式不僅首開演藝標準的先河,而且主動踐行國家標準,樹立了優秀的行業標杆,助推陜西文旅産業健康持續發展。2018年5月29日,華清宮正式掛牌成為中國旅遊演藝國家標準培訓基地,是中國提升實景演藝行業整體標準化水準和服務品質前進的一大步。
中國旅遊演藝國家標準培訓基地成立大會在華清宮舉行 (攝影 王丹)
文化的發展空間在於舞臺,舞臺的生命力在於劇目的演藝。厲新建表示,“走馬觀花式”旅遊只能産生文旅捆綁的效果,只有通過旅行實現內在文化認知才可稱為文旅融合,文旅捆綁容易,文旅融合很難。促進遊客從無感到有感、從看到到知道、從順從到認同到內化,才能達到旅遊演藝的核心目的。魏小安表示:“《長恨歌》我已看過三次,但每次都有新的體會。中外遊客都能夠被此類優秀的旅遊演藝節目所吸引打動,從而深入感受到傳統文化內涵與民族藝術魅力,我想這才是文旅融合的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