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吳宇婷):6月5日,由陜西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組織的13家中省媒體健康扶貧採訪團走進咸陽,實地了解咸陽市武功縣健康扶貧工作、綠色通道、大病集中救助和因病致貧戶就診情況,並就醫療兜底保障機制運行情況進行了重點採訪。
中省媒體健康扶貧採訪團走進咸陽(供圖 咸陽市中心醫院)
雲醫院遠程門診 讓社區居民在家門口放心看病
“居民身體不舒服時,在其所在的社區服務中心即可與中心醫院的專科醫師進行‘面對面’交流問診,進行健康諮詢。”6月5日,咸陽市中心醫院的雲醫院會診中心工作人員告訴國際在線陜西頻道。
咸陽市中心醫院雲醫院會診中心(攝影 吳宇婷)
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方便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三甲醫院優質診療服務,2017年7月,咸陽市中心醫院成立了雲醫院會診中心,開展了雲醫院遠程門診服務。
據了解,雲醫院遠程門診是利用“互聯網+醫療技術”打破傳統醫療空間限制,使醫生和病人之間建立起隔時空的遠程診療服務。目前咸陽中心醫院已于當地10家社區建立了遠程醫療技術對接。
社區居民出現健康問題,通過社區服務中心即可和咸陽市中心醫院專科醫生進行“面對面”交流。對急症、重症患者,雲醫院會診中心協助聯繫急救車輛,預約床位,及時接送患者到醫院治療。針對社區居民常見疾病,慢性疾病制定治療計劃、康復鍛鍊方案以及健康教育指導,最大程度的促進患者康復,這種新的醫療模式為患者提供了最大的便捷性,讓社區百姓不出社區就能享受三甲醫院優質、便捷、高效的醫療服務。
“五重保障”讓貧困患者看得起病
在咸陽市武功縣大莊鎮衛生院,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了貧困患者董建朝。54歲的董建朝,2017年6月被診斷為食道癌。當他得知做手術花費最少也得10萬元時,他放棄了。“我父親一直癱瘓在床,兒子為了照顧我們(董建朝和父親),也一直沒有出去工作,我拿不出來10萬元去治病,就放棄了。”董建朝説。
武功縣幫扶幹部到董建朝家進行回訪時,了解到董建朝情況後,幫扶幹部一邊做動員,告訴他相關的健康扶貧政策,一邊聯繫武功縣人民醫院,針對其情況制定救助方案。吃下健康扶貧政策的“定心丸”,董建朝于2017年7月13日在武功縣人民醫院接受食道癌手術。目前,其身體狀況恢復良好,“前後4次住院花了7萬多,報銷下來我就掏了7000多元,多虧了好政策。”董建朝高興地説。
醫療保障”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窗口(攝影 吳宇婷)
據悉,武功縣為了讓更多貧困戶患者“敢看病”“看得起病”,在全額資助貧困群眾免費參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同時,並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住院費用全面“五重保障”要求。在新合療報銷全部兌現(報銷比例佔63.8%)、大病保險及時跟進(報銷比例佔2.9%)、民政救助大力支持(報銷比例佔6.7%)、商業補充保險發揮作用(報銷比例佔0.13 %)“四重保障”有效落實的基礎上,由縣財政拿出兜底資金,照“合療牽頭算賬、財政民政協調撥款、鎮村兩級打卡發錢、四級臺賬存檔備查、各方協作互為監督”的工作機制,發放建檔立卡貧困戶住院報銷財政兜底資金571.97萬元,佔住院總費用的17.13%。
陜西省首創“綠色通道” 解決特殊用藥問題
田玲莉是咸陽市武功縣車站衛生院的一名全科醫生,她和醫師團隊每月定期要到簽約幫扶的營上村貧困患者卓巧飛家上門服務。卓巧飛于2017年被診斷為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需要服用的一種藥物屬於特殊院內製劑,市場上沒有銷售。“以前因為行動不便,買藥確實很困難,現在不僅有了家庭醫生的關心和指導,政府還免費提供藥品,真的很方便。”卓巧飛説。
“我們經常來她家給她進行檢查,並對她的用藥進行指導,她的藥快吃完時,上報給我們,我們就會立即幫她聯繫(製劑)購藥,讓她能夠及時服用藥物。”田玲莉表示。
據了解,為了解決貧困人口特殊用藥問題,武功縣從貧困患病人員用藥中篩選出臨床必須但又沒有替代品的目錄外藥品(限32種慢病用藥),市場上可以購買到的由患者購買,縣級財政報銷50%,報銷限額不超過門診特殊慢病報銷限額;市場上購買不到的院內製劑由各鄉鎮衛生院統計匯總按每月匯總收集定時上報武功縣衛計局醫改辦,武功縣醫改辦再對各基層單位進行匯總同意上報咸陽市局進行代購藥品。對於支付能力較弱的慢性病患者,所購藥品費用在現有政策報銷基礎上,對剩餘部分再利用兜底資金報銷70%。同時,縣上還加強了低價藥及常用藥品的供應保障,貧困群眾特殊用藥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據介紹,咸陽市在健康扶貧工作中摸索出一套“加減乘除”法則。在政策傾斜上做“加法”,最大程度提高貧困人口新農合補償範圍和比例;在醫療費用上做“減法”,對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最高限額內免費治療;在制度銜接上做“乘法”,五重保障提高貧困人員報銷比例;代辦程式上做“除法”,簡化代辦流程,一站式結算解決貧困患者報銷難問題。通過一系列健康扶貧措施,持續發力“健康扶貧” ,不讓“病根”變“窮根”,切實提高貧困群眾的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