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頻道報道(宋佳):6月26日,由雲南省博物館、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主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承辦的“銅鑄滇魂——雲南滇國青銅文化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陳列廳開展,展期從6月26日持續至9月26日。
滇國古城墻場景復原為本次展覽開端 (攝影 王丹)
據悉,本次展覽匯聚了雲南省博物館、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珍藏的滇國青銅器文物精品120件(組),集中展現了雲南滇國青銅文化歷史和綜合研究的成果。通過觀展,觀眾可以探尋古滇國的歷史之謎,從而更進一步領略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面貌。
該展覽從“古國重光”“青銅鑄史”“遺失王國”“開疆劃界”四個方面,集中展示了滇國青銅文化的誕生、發展與終結。其中“青銅鑄史”部分展示了雲南青銅文化發展的高峰期,是本展覽的重點所在。值得一提的是,該部分所展覽的籍田祭祀場面銅貯貝器和鎏金雙人盤舞銅扣飾頗具藝術特色,恰似青銅鑄就的立體畫卷,給人留以深刻的印象。
籍田祭祀場面銅貯貝器 (攝影 王丹)
貯貝器是用來貯藏海貝的青銅容器,它是滇青銅文化的獨特産物,也是滇國王侯貴族身份與地位的象徵。籍田祭祀場面銅貯貝器器身為銅鼓形,原來中空的底部封蓋,有三足。胴、腰部分別飾有羽人劃船紋、舞蹈紋、 弦紋、三角齒紋及同心圓紋等。頂部圓片狀蓋子上圖像佈局疏密有致,人物形態生動逼真,主題寓意突出,表現的是在貴婦人主持下即將舉行一次與農業有關的祭祀和利用祭祀時機進行趕集貿易活動的場面。
鎏金雙人盤舞銅扣飾 (攝影 王丹)
鎏金雙人盤舞銅扣飾上兩名舞蹈者的服飾相同,頭後梳條形小髻,高鼻、深目,著緊身褲,其上有圓形花紋。腰部束帶,身側佩劍。雙手執圓盤,作邊歌邊舞狀;其下有1條蛇,口咬前人之右足,尾繞後人之左足。整件扣飾造型生動有趣,動感極強。從兩個舞蹈者的形象特徵與裝束看,應是異域來客,有學者認為他們是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塞人”。據了解,此銅扣飾對於研究漢代的盤舞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講解員韓東紅(左一)為嘉賓進行講解 (攝影 王丹)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講解員韓東紅表示,不同於商周中原青銅器崇神、重禮的程式化與符號化特點,滇人在充分汲取多種文化精華的基礎上,用現實主義的手法、巧奪天工的冶鑄技巧,將社會生活的千姿百態熔鑄成一件件青銅藝術傑作,堪稱世界青銅藝術史上罕見的、不可複製的個案。
滇國青銅房子模型 (攝影 王丹)
“銅鑄滇魂——雲南滇國青銅文化展”形式設計採用了大跨度的空間佈局,以U型逆向參觀路線及散點式展品佈置方式,使觀眾既不走回頭路又不會出現扎堆參觀的窘境。這也對傳統集中式展覽是一次有益的突破與嘗試。雲南省團總支書記馬雲川在接受國際在線陜西頻道採訪時表示,輝煌一時的滇青銅文化雖然在東漢時拉上了帷幕,但作為一種優秀的民族文化,它的影響與輻射面極廣,在廣西、廣東、越南等地的青銅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它明顯的蹤影。通過本次展覽,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陜西朋友可以不出家門就觀察到滇國的文化現象,也為陜滇兩地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機,是雙方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