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又地處國家主體生態功能區。這幾年,當地通過科技提升産業附加值和杜絕污染源,有效地保護了江河生態環境,在確保一江清水供京津的同時,實現生態效益長效化。
地處陜鄂交界的白河縣大坪村有種植黃姜的傳統,也是當地百姓增收的主要途徑。可由於黃姜的生産工藝落後,污染大,這幾年當地陸續關停企業,導致黃姜無人收購,老百姓也就不種植了。村民劉仁建腿上有傷,不方便外出務工,今年又開始重新種植黃姜。
安康市白河縣中廠鎮大坪村村民劉仁建:“現在有7畝地。每年冬季挖一點,春季挖一點,一畝地能産七八千斤。賣個萬把塊錢的黃姜支撐家裏,還是可以的。”
劉仁建重拾信心發展黃姜,得益於白河縣唯一的這家黃姜生産企業,原來的廢水和廢渣處理一度讓企業停産。
安康市白河縣黃姜生産企業負責人陳永宏:“以前生産一噸皂素,光污水處理這塊費用要5到6萬塊錢左右。”
去年企業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後,除了提取的1%皂素外,另外99%的澱粉、纖維素和有機質研發成了改良土壤的有機肥料,産值增加了五倍。
安康市白河縣副縣長馮玲:“利用科技做支撐,現在企業的廢水廢渣實現零排放,變廢為寶,轉化為碳基營養費,對土壤進行全面改良,同時減少面源污染。”
保護水質,安康在杜絕源頭污染的同時,也打破了現有水産經濟生産模式。網箱養殖,曾是漢濱區瀛湖主庫區周邊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這70多平方公里水域裏,涉及5個鄉鎮、23個村子,養殖戶的經濟收入近4億元。網箱養殖雖然利於增收但卻污染環境,2017年底,中省環保督察中發現,瀛湖庫區局部和部分時段的水質已經下降到四類水,當地決心取締網箱。這讓靠山吃山的唐漢邦一度深受打擊,他帶領的合作社有1360口網箱,年産值1200多萬元,眼下這些錢説沒就沒有了。村民怎麼發展?經過慎重思考,他又帶領合作社,復墾原來廢棄的林下經濟,種植枇杷、發展茶葉。
安康市漢濱區瀛湖鎮唐漢邦:“作為漁民我們必須擁護,就是損失再大我們也得支持我們的環保,這是關係到我們子孫後代的事,雖然種植方面它的收益很慢,但是它的持續力很長。”
安康瀛湖生態旅遊區管委會副主任唐明成:“以前,沒有拆除網箱之前,這個周圍全部是網箱,中間只留了一個主航道,水沒有這麼清,站到這個邊就能聞到魚腥味,現在把網箱拆除以後,這個水非常的清,現在這個水質應該在二類標準以上。”
地處國家主體生態功能區,又是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地,安康的水資源佔全省的百分之六十,佔到整個漢丹江流域的66%。這麼好的水資源,當地在保護的同時也開始合理的利用。
安康市漢濱區副區長蔣平:“把過去這種粗放的養殖轉化為無害化無污染的養殖,我們發展成自然放養的大水面養殖,也不投食,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産業鏈。”
目前,安康水環境綜合污染指數下降4.36%,全省排名第一;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國家Ⅱ類標準;全市地表水水質優良率100%,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