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環境可能有一些問題,或者還不完全達標,為了應付督察,簡單化地 ‘一刀切’,一關了之。”今天(3月2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首場新聞發佈會上,大會發言人郭衛民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環境治理要防止“一刀切”,堅定往前走。這個問題也被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陜西建工集團董事長張義光注意到了。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張義光在赴京的列車上接受記者採訪。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張義光提交了一份關於“環境治理不能‘一刀切’”的提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環境治理決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防治污染成效明顯,生態環境品質持續好轉。在日常的調研中,張義光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簡單實行“一刀切”的粗暴做法,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生産經營,給整個産業鏈都造成巨大損失,也嚴重挫傷了企業綠色轉型的積極性,産生許多不良後果。
“有的地方在冬季採暖期、污染天氣或上級檢查期間,不分青紅皂白,下達‘禁土令’或‘停工令’等‘一刀切’的做法,讓許多建築工地在冬季處於停工和半停工狀態,給企業和社會都帶來較大損失。”張義光説,他發現這些被叫停的企業因為延遲工程投入使用,造成社會資源巨大浪費。
張義光坦言,由於實行“一刀切”,水泥、砂石等建材廠家也被強制限産、停産,價格大幅上漲,企業生産成本加大,導致整個建築業生態鏈條非正常運轉。
在張義光看來,實行簡單的“一刀切”,一些企業即使大量投入,實現環保達標,同樣無法正常施工,將挫傷企業治污減霾的積極性。
深入調研發現問題,在經過反復“打磨”後,張義光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落實建設各方的主體責任,將綠色設計、綠色施工、綠色建材應用等措施落實到位,做到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張義光認為,要建立科學有效的監控手段,對環境治理符合達標排放要求的建築工地和建築材料生産企業,應允許正常生産;對不重視環境治理或經治理達不到要求的,應給予停工處罰,充分發揮環境治理的正激勵作用,促進生産、生活與生態同步改善。
在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方面,他建議將施工環境治理費用列入工程造價,並單獨列支,確保環境治理費用投入和企業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對材料價格的異常波動,政府應及時出臺相關動態管理文件,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做到公平公正。(記者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