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請放過孩子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01-14 10:34:46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3年12月26日,在日本東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中)參拜靖國神社。當日,不顧國際社會強烈反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悍然參拜供奉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 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有過教育孩子經歷的人都知道,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你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所以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也有“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警句。
前日本首相岸信介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很“成功”的。在逝去多年後,無論是外交手法,還是執政理念,其外孫安倍晉三仍能貫徹始終,可見入“鮑魚之肆”浸淫時間之長。
日本政府日前決定,在將作為中學教科書編輯方針的學習指導要領解説書中,寫入釣魚島與日韓爭議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以便在國際化過程中,傳達給日本學生必要的本國領土知識。
毫無懸念,這個決定無疑會引發鄰國的抗議。人們普遍認為,這是日本的“通病”和“頑疾”的又一次表現。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官方就在修改教科書問題上蠢蠢欲動,後來也有過幾次修改教科書的行為,都引起了鄰國和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日本教科書問題的要害是篡改侵略歷史,實質是培養什麼樣的人、走什麼樣的路的大是大非問題。其中,二戰前後日本歷史始終是激烈爭奪的焦點。
戰後,由於美國人的庇護,一大批日本戰犯被松了綁,天皇沒有被追責,時為甲級戰犯嫌疑犯的岸信介,後來竟當上了日本首相。由於沒有嚴格追究日本戰爭的責任,日本國民對戰爭的性質也缺乏正確的認識。所有這些,使得一些日本人對歷史認識混濁不清。這種認識反映到教科書上,便成為不是問題的問題。
曾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東史郎在那本著名的《東史郎日記》中就公開承認,“一切源於教育”。
岸信介
南京大屠殺之罪 日本焉能抹去、忘了、不知道?
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日本文部科學省在右翼勢力的施壓下加強了對歷史教科書的審定。1957年岸信介上臺後,強迫部分出版社將“侵略中國”改為“進出大陸”。1982年6月,文部科學省審定中小學歷史教科書時,把“三光政策”改為“抗日運動的展開,迫使日本軍隊保證治安”;把朝鮮人民的“獨立運動”改為“暴動”等。1985年8月,右翼團體“保衛日本國民會議”炮製的《新編日本史》把南京大屠殺説成是“尚無定論”,把日本發動侵華戰爭説成是“被迫應戰”,把太平洋戰爭美化成“從歐美列強的統治下解放亞洲,在日本領導下建設大東亞共榮圈”……
了解了這些偷天換日的教科書就能明白,被人看著奇怪的日本人為什麼到處宣揚他們的“神道”,殺人被視為“神賦特權”,戰死則“成神而入靈位”並被後人“參拜”和“供奉”。為什麼在日本人的字典裏,明明是“侵略”別國,卻偏偏説成“有理”和“無罪”。為什麼在《君之代》國歌裏,有“我皇禦統八千載”,首相、大臣等政治家也時常“失言”,不惜侈談“皇國史觀”。
這也解釋了安倍為什麼在公開場合膽敢發表“侵略定義未定論”,為什麼要處處強調日本的民族自豪感,為什麼要加快修憲,發展軍事力量……
一切源於教育。
岸信介的“教育”已經成功地讓安倍從一個無知的孩子變得更加沒有是非觀念。而如今,作為祖輩的安倍把魔爪也伸向了孩子。
北野武有部叫《大逃殺》的系列電影,講的就是孩子在大人的“教育”下如何成為殺人機器。看過之後,深被其中的血腥場面所震驚。如今,安倍就像影片中的校長,在“愛國心”和“積極的和平主義”微笑下隱約露出猙獰。(楊子岩)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