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出訪歐洲三國收穫了什麼?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10-21 10:20:30 | 來源: 中國政府網 |
原標題:李克強出訪歐洲三國收穫了什麼?
李克強總理結束歐洲出訪回國後的第二天,出訪的成果之一也迅速“回”到國內:19日,歐盟有關方面宣佈,取消對華無線電通信産品實施的“雙反調查”。這意味著中歐無線電通信産品的貿易爭端,在總理持續不斷的斡旋下,正式劃上了句號。
去年5月,李克強總理首次出訪德國期間,用大量時間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磋商歐盟對中國光伏等産品實施的“雙反”調查,從而直接推動了光伏貿易爭端的順利解決。而在此次出訪期間,李克強對記者表示,中德雙方通過平等協商已經達成了“解決共識”。一週過後,中國有關行業就等來了調查取消的好消息。
兩次貿易爭端的平息,恰似一個縮影,折射出中國總理“務實外交”的精妙內涵。當李克強在遙遠的異國他鄉馬不停蹄奔忙時,這些看似與百姓並不相干的外交往來,卻在不同層面改變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進程,也實實在在惠及著國內民眾的生活。
“經濟外交”+“民生外交”
梳理李克強總理為期9天的出訪行程,一系列碩果令人印象深刻。
在德國,中德雙方簽署了50項左右的商業和政府間協議,發表了包括200多項具體合作倡議、項目和舉措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在俄羅斯,39項重要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持續了近半小時,本幣互換協議、高鐵合作得到全面推進;在意大利,兩國簽署的10余項協議,涉及雙向投資和技術、生態、金融合作等領域,金額超過100億美元。
不止此訪,李克強就任總理以來的歷次出訪,被媒體普遍形容為“務實外交”。但當國內公眾更多把目光聚焦于總理出訪簽署的“大單”時,許多人似乎忽視了,這些看似“高大上”的項目合作,其實與國內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中德雙方在對等基礎上縮短簽證時間,不僅為商務人員申請簽證提供了便利,也意味著一場“説走就走的德國行”不再遙遠;中歐經貿升級、拓展中歐貿易走廊,意味著更多、更便宜的歐洲商品有望早日進入中國民眾的購物籃;而中德雙方在創新領域的合作升級,更會帶動國內相關領域行業的快速發展,將會直接帶動國內産業升級、就業增加和民生改善。
一家媒體評論稱:“李克強總理此次訪問收穫的諸多成果,不僅增進了中歐的政治、經濟、商業和文化互動,亦直接惠及了你我的日常生活。”
事實上,從出訪泰國的“高鐵換大米”,到訪問中東歐的“高鐵換牛羊肉”,“外交服務民生”始終是李克強一以貫之的理念。總理本人對此亦有總結。他在一次談話中説,領導人出訪不是去國外“撒錢”,而是磋商合作、解決問題,實現彼此互利共贏,要真正體現“外交為民”。
“器物之交”+“機制之交”
雖然一直以來,李克強總理以“務實外交”為人稱道,但在此次出訪歐洲三國期間,他反復強調,國與國之交,絕不僅僅是“買賣關係”。
在德國,他用英文闡述説,“中德不是簡單的買賣關係,是共贏關係,是創新夥伴”;在意大利,他再次強調,中意合作“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商品買賣關係,體現了雙方合作的高品質與高水準”。
在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關鍵階段,李克強把“創新”作為此次出訪歐洲三國的主題。他在俄羅斯出席“開放式創新”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在意大利出席中意創新周大會,而中德兩國發表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主題就是“共塑創新”。
在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上發表的演講中,李克強強調,要實現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創新,墨守成規不行,單打獨鬥也不行,需要開放、合作與分享,需要各國攜起手來實現知識的倍增、價值的倍增。
他説:“開放式創新,不僅包括技術領域的創新合作,也包括體制機制的創新、互鑒。”
演講前一天,有媒體針對《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中提出的“工業4.0”合作評論稱,綱要明確了合作的“邊界”與“規矩”,這意味著雙方的合作從“器物之交”上升到了“機制之交”。
另一個與此呼應的細節是,此前舉行的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上,李克強專門把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師生共同創作的一個“魯班鎖”贈予默克爾,寓意“德國技術”與“中國製造”的深度融合。他説,中德兩國要通過“互學互鑒”,用智慧拆解難題,開啟未來。
“經貿合作”+“文明交流”
緊湊密集的出訪行程中,李克強總理廣泛接觸的,不僅有各國政要,也包括不少異國的普通民眾。
在德國,李克強在默克爾的陪同下一起“逛”超市,與圍攏過來的當地民眾合影、握手;在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他與意大利總理倫奇一起出席中意創新周,為中意創新設計合作的參與者加油打氣;而在會見中意企業家代表時,李克強鼓勵兩國企業家“爭當現代的馬可·波羅”,推動兩國務實合作。
如同700年前的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締造了中歐最早的文化橋梁一樣,李克強總理此次出訪,不僅尋求官方的經濟貿易合作,也在拓展民間的文化、文明交流。
在亞歐首腦會議第一次全會的引導性發言中,李克強著重強調了中歐文明包容互鑒的重要意義。他説:“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曾得益於東方古代智慧的滋養,亞洲的現代化進程更離不開向歐洲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成果的學習。‘東風西漸’、‘西風東漸’各領風騷,促進了亞歐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進步。”
而在中歐漢堡峰會的演講中,中國總理給歐洲聽眾講了一個小故事:德國萊法州有一位食品加工師稱呼自己是“一個85%的中國人”。他30多年來往返中德250多次,不僅把自己的生産技術帶到中國,還為中國地震災區捐款,資助失學兒童。
李克強説:“這是中德、中歐友好的一個生動寫照,也是一種‘全息’縮影。”
事實上,總理的“魅力外交”,本身就構成當地民眾認知中國的一扇窗口。柏林書報店的店員沙爾夫覺得電視上看到的李克強“很親切”;俄羅斯小販伊格爾認為李總理口才很好、很睿智;而在意大利翻譯撒巴蒂諾的印象中,李克強總理很坦誠,對目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毫不避諱,並多次在演講中強調中國改革的決心。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在收穫經貿“大單”、推進創新合作之餘,李克強此訪歐洲三國,收穫的“大單”以外的無形成果,也將會隨著時間推移日益顯現。(肖楠)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