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台灣作家藍博洲來廈講述“臺共黨人的悲歌”

台灣作家藍博洲來廈講述“臺共黨人的悲歌”

 

21日晚,廈門不在書店迎來了台灣作家藍博洲。大鬍子、白襯衫、牛仔褲,這位作家的形象很樸素,黝黑的皮膚更不像一般宅在家中碼字的人。

 

事實也是如此,他近期新書《臺共黨人的悲歌》在大陸出版,這本書正是藍博洲像偵探一樣,從一點一滴的線索找起,逐漸還原了台灣共産黨人張志忠一家的悲劇故事,這樣一個被淹沒在歷史塵埃裏的人物,有什麼樣的曲折人生?我們去聽聽藍博洲怎麼説。

 

人物名片

 

藍博洲,台灣作家,1960年生於台灣苗栗,畢業于台灣輔仁大學法文係,“中央大學”新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東華大學駐校作家,時報出版社“台灣民眾史”叢書特約主編,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1985年以短篇小説《喪逝》獲時報文學獎,曾任職于《南方》雜誌、《人間》雜誌,著有《幌馬車之歌》《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尋找祖國三千里》等作品。

 

裝瘋吃雞糞 逃脫日本人關押

 

昨晚的講座由廈大臺研院的張羽老師主持,對於這位認識十年的老朋友藍博洲,張羽老師用台灣導演侯孝賢説的“咬住歷史不鬆口的大牛頭犬”來形容。而藍博洲則説自己是“不合時宜的人”,因為很多人都認為歷史報道很難做,但他卻還堅持不懈地去尋訪這些被歷史遺忘的人。

 

在《臺共黨人的悲歌》中,藍博洲寫的是一位在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共産黨人張志忠。在1987年的一次採訪中,藍博洲偶然知道了有張志忠這個人,但當時什麼材料都沒有,他只能慢慢尋找。隨著藍博洲幾十年的考證,這個人物的人生軌跡漸漸清晰了起來。1910年出生的張志忠,14歲時曾赴廈門集美學校就讀,在此接觸了馬克思主義;並於1930年代加入中國共産黨,其後回台灣建立黨組織,因被檢舉而遭日本殖民當局逮捕。

 

藍博洲説,據考證,張志忠為人很聰明,當時在獄中使用裝瘋賣傻的方法才逃過一劫,甚至別人拿鐵絲要刺他眼睛都無所畏懼,更是靠吃雞糞鴨糞騙過日本人。次年,等到日本人對他的看管松了,他才逃亡大陸。

 

英勇就義 行刑人都懷有敬意

 

從藍博洲掌握的資料看,全面抗戰爆發後,張志忠被派往八路軍129師,從事對敵宣傳工作。抗戰勝利後,他于1946年返臺,後任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委員兼武工部長。1949年底,國民黨退守,張志忠夫婦被捕,一部分臺共黨人或投降、或賣黨,但作為領導人之一的張志忠和妻子季澐卻始終沒有屈服,直至犧牲。而他們的孩子楊揚,于1947年出生,一直陪他們生活在獄中。1968年楊揚自殺,當時台灣作家柏楊收到台灣共産黨後人的遺書後,在自己的專欄上連續發表三篇文章,也引起社會關注,但世人卻不知,這背後有這麼多的故事。“現在看來,楊揚也很有可能不是自殺,而是他殺的。”藍博洲説,2012年這本書在台灣出版後,有認真的讀者發現,楊揚留給柏楊的遺書跟給他叔叔的筆跡是不一樣的,而他也認為這個事情不是那麼單純。

 

而通過對一同被關押在獄中的相關人士進行採訪,藍博洲得知張志忠在獄中是非常有骨氣的一個人,甚至在就義前,行刑人對他都充滿敬意。

 

相關連結

 

藍博洲吁臺當局正視“白色恐怖”

 

在新書分享會上,藍博洲播放了一段珍貴的影音資料,在1950年代初那場“白色恐怖”中受到迫害的曾梅蘭先生,鍥而不捨地尋找哥哥徐慶蘭的屍骨。

 

1993年5月28日,曾梅蘭終於在台北馬場釘六張犁公墓的竹叢裏找到哥哥的埋屍處,意外發現這裡還有其他政治犯的墓碑,最後,共發現了201個“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墓碑。此事在當年引起很大的轟動,墓碑上只有時間和姓名,但恰恰一塊墓碑上寫了“槍決”二字,驗證了歷史真相。

 

藍博洲説,對於那段“白色恐怖”的歷史,國民黨還是沒能很坦誠地面對,“馬英九在當台北市長的時候有去祭拜過,但現在都沒有去了”。藍博洲説,“白色恐怖”對台灣是有很大影響的,現在大家都認為很多事件是“二二八”後出現,其實不是。

 

對於為何要寫這樣的題材,關注那段歷史?藍博洲説,寫張志忠不是因為他是共産黨員,而是因為他的精神值得大家紀念。“兩岸還沒有統一,有很多問題寫出來,是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我會一直寫,直到兩岸問題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