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劉國奮:兩岸應積極促成儘早簽署文化協議
| 編輯: 陳豪 | 時間: 2014-11-10 13:37:58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劉國奮在研討會上發言。(中國台灣網 李傑 攝)
中國台灣網11月8日騰衝消息全國台灣研究會7日在騰衝舉辦“1995-2015: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劉國奮在會上提出,兩岸文化認同事關國家認同,要推進兩岸和平統一,兩岸必須進一步深化文化交流與合作,積極促進兩岸的文化融合。為此,兩岸有必要儘早簽署文化協議、建立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機制。
劉國奮指出,兩岸文化同源,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然而,由於李登輝主政後期,啟動了“文化台獨”活動,對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擴大和兩岸文化的融合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
在文化教育方面,李登輝當局採用最為毒辣的一招是,1997年對台灣中學生強制實施“認識台灣”課程,採用所謂“同心圓理論”的“分離史觀”,對台灣青少年進行“去中國化”的洗腦式教育。
與此同時,李登輝和陳水扁當局不僅阻撓兩岸文化交流,而且還竭力鼓吹台灣文化的“獨特性”和“優越性”,強調兩岸文化的“差異性”。尤其是“台獨”人士竭力誇大兩岸文化的“差異性”,並從政治文化角度來抵制兩岸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對此劉國奮指出,由於兩岸長期分離,兩岸文化發展是有其各自的發展路徑與特點,兩岸文化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平心而論,其差異並不大,而且這種差異還可以在兩岸文化交流合作中成為相互取長補短的方面。
劉國奮表示,過去20年,大陸方面不遺餘力地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在兩岸各界人士的積極參與下,兩岸文化交流合作逐漸走向頻繁與熱絡,交流的層次逐步提高、規模持續擴大、領域不斷拓寬。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兩岸文化交流雖多,但呈現出這樣幾個弱點:
一是兩岸文化交流落後於經貿交流,台灣當局對兩岸文化交流不夠積極主動是主因;
二是重兩岸文化市場而輕兩岸文化內涵建設,兩岸文化交流的深度比較欠缺;
三是兩岸文化交流呈現淺而散的特點,交流缺乏持續性及機制性保障。兩岸文化交流與融合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一環,文化認同事關國家認同,要推進兩岸和平統一,兩岸必須進一步深化文化交流與合作,積極促進兩岸的文化融合。為此,兩岸有必要儘早簽署文化協議、建立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機制。(中國台灣網記者 李傑)
相關新聞
新聞推薦
- 開放的中國:堅持開放合作 互利共贏2025-11-05
- 傳統文化生動“破圈”撬動消費澎湃活力2025-11-05
- 臺胞來大陸不但很便利,而且很安全2025-11-05
- 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座談會在上海舉行2025-11-05
- 2025年台灣美食文化嘉年華在天津市和平區舉辦2025-11-05
- 年度最大“超級月亮”來了!今晚記得抬頭看2025-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