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九城聯展:海洋文明長廊 "海絲"歷史見證

29日早上,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涌入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待開館時間一到,空曠的館內響起此起彼伏的手機、相機快門聲,這600多平方米的空間又迎來大批探究海上絲綢之路文明歷程的“粉絲們”。

 

“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産精品聯展進入第八站——海絲起點泉州。據介紹,為配合申報海上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産,自2012年5月18日寧波首展以來,福州、揚州、蓬萊、北海、廣州、漳州、泉州、南京相繼展開聚集九城200多件文物的大型聯展。


“在這條文明之路上,陶瓷、錢幣、銅鏡、沉船模型、碑文記錄當時人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代表古船最高水準的船模“帶”我們走進這間幾乎要與海洋融為一體的展館。依託多元文明與海上突出交通地位,偏居東南一隅的泉州首先倡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如今,迎來海絲九城聯展的海絲起點泉州,吸引了眾多遊人探索的目光。29日,記者走進這一條由九城文物構成的海絲文化長廊。

 

從廈門來觀展的文老師説,僅從文物已無法推想“海絲”曾經的鼎盛,但從清晰的走向脈絡中,還能感受到這條“無形”的道路的中國這片土地上“遊走”。

 

隨著展館內《鄭和下西洋特輯》的延伸,記者在廊上看到的鄭和七下西洋、鑒真東渡、媽祖信仰等位於海上絲綢之路幾個重要“輻射點”,其中媽祖信仰就輻射到了馬六甲,馬來西亞,錦州,香港、台灣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儘管經歷過無數次“劫難”,但倖存的碑文、瓷器、水晶、銅鏡等依舊色彩鮮艷、氣勢磅薄。泉州基督教尖拱四翼天使石刻、北海多面體水晶串珠、廣州籃彩描金外文盤……從漢代到唐代,從唐代到宋元,再到明清,就像一條會移動的海上絲綢之路。

 

文老師説,因為年代久遠,以瓷器為主的生活用品出現了破損、脫落、泥污等問題,但是文物不精美,正是由於它們經歷過現實生活的洗禮。

 

2011年12月,北海、廣州、漳州、泉州、寧波、揚州、蓬萊等7個城市簽署了將“海上絲綢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聯合行動綱領。2012年,福州、南京兩城市也加入了聯合申報行列,正式形成了“海絲九城聯合申遺”的局面。

 

昨日,於此間落幕的“海上絲綢之路與世界文化遺産申報學術研討會”上,海絲九城達成《泉州共識》,共同合作聯合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産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展館中,每個城市的藝術品自成一體,風格迥異,不論是佛像,還是水晶串珠,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承載著海絲自漢代以來的歷史,是海絲從地區擴展到地區一個不可忽略的見證。”

 

有32年收藏曆史的陳香順説,在這裡還有許多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的文物,其中包括泉州“瓷聖”何朝宗建造的佛像觀音,它是我心目中“東方女神”,以及幾年前才被發現的沉船出土物——宋代錢幣、棋子、果殼等。

 

在他看來,“或許還有許多沒有發現的秘密,正埋藏在浩蕩的海洋之中,等待人們去發現。”

 

“海絲文明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寶貴財富,做好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是我們的責任。”熱愛文物的陳香順建議,如今,九個城市連同其他省市也要加入到保護海上文明的隊伍中來。

 

“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早在中國秦漢時代就已經出現,到唐宋時期最為鼎盛。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前副主席郭旃指出,“當前,不同文明間相互交流的文化路線的保護和發現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而在全球歷史文化路線當中,‘絲綢之路’是無以倫比的。”

 

在海交館裏,一對頭髮花白的70多歲泉州老夫妻對記者説:“這些阿拉伯人,當年在這裡也算是極風光的,墓碑上的密密麻麻的碑文,揭開了他們的神秘。”其中的“阿嬤”指著從泉州出土的宋元墓碑暢想當年的場景。

 

如今,經歷過種種“劫難”的石碑、瓷器、水晶等外表看來有些殘破,其上的彩畫也有一定的脫落,但色澤依舊明艷,文物上有異域文字、圖案和造型,透露著東西方文明“交匯”的歷史。

 

大半輩子都喜歡來逛博物館的“阿伯”王金定説,他希望在能有更多這樣的機會,看到更多海絲文物重煥光芒。(中新網 泉州 記者 廖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