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熊貓不了情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4-12-10 16:49:03 | 來源: 新華網 |
資料圖
很少有熊貓能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身在澳門的熊貓“開開”卻幸運地有此殊榮。
上個月,澳門特區政府發佈了《二〇一四年財政年度政府工作總結》,在總結中有這樣的話:“民政總署一如既往嚴格執行各項工作,並保持與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緊密聯繫,讓‘開開’繼續在澳門健康成長。”
有此殊榮,緣于“開開”不平凡的身世。
2010年12月18日,作為中央政府贈送給澳門特區的禮物,“開開”告別家鄉四川成都大熊貓基地,搭乘包機,飛越迢迢關山,來到澳門。與它一道同來的還有“心心”。它們落地後,由特區警察護送至石排灣郊野公園大熊貓館。
熊貓給澳門人帶來快樂,澳門人傾情擁抱熊貓。澳門熊貓館三個月試運營期間,逾11萬人參觀。“開開”“心心”的名字則是澳門通過公眾投票的方式選出來的。
不幸的是,今年6月22日,“心心”因腎衰竭而去世。當日深夜,澳門特區民政總署召開緊急記者會,發佈了“心心”去世的消息。這一消息,幾乎成為第二天澳門所有報紙的頭條。
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家世顯赫只是因素之一,順應民眾的喜樂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澳門人眼中,憨態可掬的“開開”與“心心”是惹人憐愛的全民寵物,也充當了國家認同的符號。
澳門的NGO組織“好公民家族”在2011年8月出版的一期《好公民家族通訊》中寫道,“這一對黑白寶貝的到來使全澳市民都為之雀躍”。該組織順勢舉辦了“齊來變身大熊貓”活動,參賽者由三歲至十歲兒童組成,他們用活動組織者提供的黑、白色膠袋、賀年用品、文具等各色物品,來扮演熊貓。活動參加者眾,歡聲笑語中,“國寶”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這對“黑白寶貝”,也是澳門特區政府進行公民教育的生動教材。
在柯邦迪前地,有民政總署設立的“公民教育資訊廊”。這是一座半圓形的精巧小屋,記者推門進去,有些驚訝地發現,其公民教育的主題,竟是“我愛大熊貓”。看罷展覽,豁然醒悟:通過大熊貓,介紹中國的山河,宣講環保的理念,誰曰不宜?
在回歸15週年前夕澳門日趨濃烈的慶祝氛圍中,也閃動著大熊貓可愛的身影。
位於勞動街上的中葡職業技術學校,正在舉行“慶祝澳門回歸祖國15週年學界藝術作品展”,展出的是從全澳門中學生繪畫與攝影作品選拔出來的優秀之作,最高獎項優異獎中,有兩個獲獎的繪畫作品,都以大熊貓為主題。其中出自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學生黃嘉珩之手的作品,位居畫面中心的,是一大一小兩隻熊貓,背景則是澳門區花蓮花以及西式建築,即隱喻了澳門中西文化交匯的歷史特點,也清晰地表達了借由熊貓這一符號傳遞的認同之情。
“學生們都知道‘開開’‘心心’,也喜歡它們。”該校年輕的陳副校長説。
由三位澳門學者余振、婁勝華、陳卓華對澳門中學生政治態度所做的跟蹤調查顯示,回歸以來,澳門中學生對於身為澳門人與中國人的自豪感高達七成,比1999年有明顯的提升。他們分析認為,這與近年中國迅速崛起、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等因素有關,也與澳門特區政府成功的愛國愛澳教育有關。
作為公民教育的“參與者”和“獨門秘器”,“開開”“心心”無疑也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採訪期間,記者曾慕名前往澳門石排灣郊野公園熊貓館探訪“開開”。時值中午,刮著3-4級的北風。在熊貓館花木紛披的室外活動場,“開開”正在荔枝樹下愜意地呼呼大睡,只有定睛細看,才能看到它肚子的微微起伏。在它身邊,一枝盛放的紅色山茶花在風中輕輕搖曳。
幾十米開外,二三十個兒童在老師的帶領下,正喧鬧著離開。他們剛剛玩過大熊貓填色遊戲。這是澳門熊貓館專門為兒童開設的培養動手能力的活動項目,經過孩子們小手填色的熊貓名牌、熊貓小布袋、彩繪熊貓杯墊等物件,妙趣天成,五彩斑斕。(記者 張修智)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